5月30日下午,南昌地铁1、2号延长线2标项目楞上站首幅地连墙顺利开工,标志着楞上站正式从前期管线迁改阶段进入实体工程施工阶段。
楞上站所在地层主要为粉质黏土层、砂砾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地层物理力学指标差,地连墙施工难度大,存在坑槽易塌孔、垂直度控制难度大等风险。因此,项目在成槽前通过调整泥浆指标,确保成槽过程中泥浆护壁达到理想效果,在成槽过程中采用超声波检测仪监测成槽质量,在成槽后清孔、钢筋笼下放后进行二次清孔,以确保地连墙的施工质量。
楞上站位于青山湖区解放西路与上海南路交叉路口以东,地下管线复杂,同时与居民区、商铺距离较近,沿街店铺与车站主体基坑最近距离仅8.8米,施工难度大。为此,项目多次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不断优化交通疏解及管线迁改方案。同时,积极与城管局、交警队等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合理计划施工时间,尽力降低对周围住户及商铺的影响。
自3月起,受南昌市疫情影响,项目部全面实行封闭式管理。在此情况下,项目第一时间召开疫情防控专题部署会,明确疫情防控与施工生产“两手抓”,成立疫情防控专项纪检小组,建立“一人一档”,每日进行一次核酸检测,严格日常体温监测,进行进场施工教育与防疫知识宣传,严格落实防疫管控要求,全力保障生产工作“不掉队”。
随着李巷站、楞上站首幅地连墙陆续顺利开工,南昌地铁1、2号延长线2标项目在接下来的施工中,将狠抓施工质量和进度管理,全力攻坚项目重难点,确保高效有序优质推进项目建设。
新华社上海6月23日电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上海经过多年积累,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取、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等重要技术和生产工艺,目前已建成10座加氢站和近30公里输氢管道,为氢能的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按照规划,到2025年,上海计划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建成3到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到2035年,上海计划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