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特别是在当前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于“双碳战略”的支撑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愈加凸显。进入氢能主导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能源的起始端,把不能上网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氢能,或者专门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可以形成一个绿色的氢能体系;在能源的终端,氢能可以使整个用能过程变得绿色低碳,正好解决了当前大家担心的全球变暖问题。
目前,氢能开发利用已经开始在全球取得迅速发展,中国的氢能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政府对氢能的发展做出了到2035年的中远期规划,按照规划,在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中,氢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氢能利用当前主要挑战有两个:一是“绿氢”体系的建设,特别是低成本“绿氢”体系的建立;第二,是建设过程中“绿氢”体系和应用端、应用场景的衔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核心高科技基础领域,我们必须尽快取得突破,才能够抓住机遇,不要等到技术在国外完全成熟以后,反过来向中国进行高价推销,那样会击垮我国的一部分高水平装备制造业。
现在,正是我国推进氢能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一方面政府的决心很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央企业纷纷介入。在全球比较而言,我国的光伏和风电产业是发展得最好的,是优势产业。中国工程院曾对26个产业分别进行评估,光伏产业是在全球领先的版图里,从成本、装备、转化能力、应用水平,到整个政策体系标准,我国在全球是领先的。风电,我只需要举一个例子,去年全球海上风电的80.5%都是中国造。还有中国船舶这样的大型央企集团的支持,将给我们提供最好的支撑条件。
另一方面,我们的燃料电池加氢站和储运环节正在取得突破,燃料电池技术已经逼近国际先进水平,除了电堆、交换膜的工程、寿命尚存差距,除了加氢站里的部分核心元器件以外,整个产业链已经形成。
那么,我们应如何抓住机遇?
首先需要顶层设计,氢燃料电池和氢能的利用不同于锂动力电池,不是一个城市或一家企业就可以完成的。要做整个氢能的绿色体系布局,就需要做顶层设计。我认为首先应该建设示范工程,建成一些大型的“绿氢”体系,把应用场景规划进去。
其次,“绿氢”体系还要和主要示范项——交通连接起来。这里说的交通不光是汽车,还包括船舶、高铁,甚至无人机,而且也要有一个总体的设计。在储运方面,我认为初期最合适的是固态储运,然后才是管线建设。管线建设也要搞示范,在中国现有的大约3万公里的油气管线中,寻求一条线,加入10%到15%的氢,可以大大降低建设成本,一个城市里哪怕只有15%的能源来自氢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马上就降下来了。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轨道交通的应用,燃料电池的发展一定要从商用车开始,力量要集中在大型商用卡车物流上,这也是一个示范项,需要在国家统一的顶层设计下进行。
最后就是金融和资本的介入。现在民营企业在建设绿氢体系时,遇到很大的困难,融资难、融资贵,特别是贷款利息高,本来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降到了0.15元/千瓦时左右,制成氢气时一加上这个利息,就到了25-30块钱一公斤,超出了低成本的要求。如果利用风电制氢,在当地发电制氢成本每公斤最好不要超过20块钱,这样有希望在200公里之内使用;如果是光伏发电制氢,最好每公斤不超过12-15块钱。
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一次中国的氢产业链已经初步建成的大好机会,在中长期氢能发展规划指引下,健康有序地发展氢能产业,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让绿色能源支持“绿氢”体系,“绿氢”体系支撑绿色发展,氢能一定会加速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2024年厦门完成公路、铁路、公交场站等交通建设项目投资95亿元,厦金大桥、厦门新机场综合交通中心、新324国道提升改造稳步推进,8.13亿人次畅享厦门公共交通智慧出行、绿色出行。 15天上午,厦门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周丹蓉做客厦门市政府网,介绍2024年厦门市交通运输发展情况。 交通码用户数已超470万 据统计,2024年,全市对外交通客运总量为11309.3万人次,同比增长7.97%;其中,铁路5639.6万人次、民航2790.7万人次、公路2435.3万人次、水运443.7万人次。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8.13亿人次,同比增长2.3%;其中,地铁2.67亿人次,快速公交(BRT)0.82亿人次,常规公交4.64亿人次。 2024年,厦门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一码五场景通乘的城市,并实现了支付宝App上线、全国老年人刷码免费乘车和外籍人士境外手机刷码乘车等功能应用。目前,厦门交通码用户数超过470万,累计使用量近1亿人次。 厦金大桥建设取得突破 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动工建设至今,已取得多个突破进展。项目主体土建部分五个标段已于2024年1月全线开工建设,岛内观音山通往刘五店航道桥西主塔2497米栈桥顺利合龙,刘五店航道桥东锚碇钢沉井成功着位,东主塔桩基浇筑完成,正式进入水上施工阶段;项目上部钢箱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