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个同时便利人员、行李物品、货物进出的特殊功能区,国际商务合作区的空间设计如何服务制度创新?《规划》打破了传统CBD(中央商务区)固化模式,商务合作区采用“模块化网格系统”。每个空间单元均可灵活重组,形成适应未来产业演变的弹性生态圈。
在商务合作区投入运行后,境外人员搭乘国际或地区航班自浦东国际机场入区无须核查中国签证等入境许可,凭商务合作区综合管理机构备案的有效邀请,可停留30天,并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
最新发布的《规划》也进一步明确如何在开放便利与风险管控之间取得平衡,包括将引入智慧无感的风险管控理念,在保障安全、高效管理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人员、物资流动过程中的阻碍与不便。
据悉,依托浦东机场和上海东站的交通流量集聚优势,商务合作区将加强多模式交通系统集成创新。对外通过空侧通道、轨道交通、空中连廊等设施,实现与浦东机场、上海东站的高效衔接等。此外,还将适时启动“两桥一隧”,促进商务合作区东、西片区有机融合,并根据不同阶段客流动线,开设内部智慧巴士。
国际商务合作区的规划,跳出了传统交通枢纽集散中转的单一逻辑,通过功能赋能、服务提质、场景黏性的策略,推动传统交通节点的过境属性升级为“功能磁极”,最终形成“流量—留量—增量”的良性循环。
聚焦三大核心应用场景吸引全球资源
如全球商务交流中心,旨在设立跨国企业总部合作洽谈空间,为跨境并购、贸易洽谈等高阶商务活动提供“零时差”支持,推动全球资源高效对接;国际人才培训高地,则将联合顶尖高校与行业机构,搭建生物医药、数字贸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境培训平台等。此外,商务合作区将成为国际新品首发、技术展示的首选舞台。
在区域配套上,《规划》提出构建“一站式”服务:如集成五星级酒店、购物中心、沉浸式文化剧场与主题餐饮街区,一站式满足商务人士的差旅需求;提供合规咨询、跨境结算、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为企业“出海”布局全球业务保驾护航等。
目前,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各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前要实现“先行启动区封闭验收”和“基本功能落地运行”。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202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交通运输部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埋头苦干、担当奉献,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强的交通运输保障。 一、基础设施 (一)铁路。 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6.2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8万公里。投产新线3113公里,其中高铁2457公里。铁路复线率为60.8%,电化率为76.2%。 图1 2020-2024年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 (二)公路。 年末全国公路里程549.04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5.35万公里。 图2 2020-2024年年末全国公路里程 年末全国四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534.47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7.46万公里,占公路里程比重为97.3%、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77.75万公里、增加1.53万公里,占公路里程比重为14.2%、提高0.1个百分点;高速公路里程19.07万公里、增加0.70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