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晚上六点,是下班的晚高峰时段,杭州地铁站内换乘客流你来我往,“人气很旺”。
“早晚高峰坐杭州地铁,人明显多起来了。”“我从高铁站拖着行李箱都没挤上地铁,等了两趟才挤上!”“熟悉的杭州回来了!”现场不少市民乘客纷纷表示,杭州地铁客流明显回暖,车厢“上座率”明显增加,逐渐感受到杭州的烟火气息,也在地铁站里感受到了熟悉的杭州。
晚上6点,记者来到地铁西湖文化广场站,这里是1号线、3号线、19号线换乘的站点,感受地铁晚高峰的“热情”。
家住中山花园的范先生刚好从1号线下车,他说,“最近人真的很多,要形容起来就是‘左右为难’‘进退两难’‘难上加难’,还有几次感觉差点要挤不上去了。”同样感受的还有刘女士,她家住在西湖区西溪湿地附近,每天要坐19号线转3号线到同协路站,路上花费将近40分钟,“车厢的人越来越满了。”
西湖文化广场站19号线站长张德亮介绍,该站的客流以换乘客流为主,早高峰集中在8点半到9点,乘客从19号线换1、3号线较多;晚高峰在18点左右,客流呈反向涌动,从市中心回余杭、萧山等区域的人员居多。“最近每天客流量大概可达2万人次左右,比节前增加了20%。”
在2、4、9号换乘站——钱江站,“您好,请问庆春广场怎么走?”“您可以从前方楼梯口下,然后转向黄色标识方向,往良渚方向坐一站就到啦。”站长斯丽娜一边回答,一边带着乘客走到换乘口。
她表示,春节过后客流量一直呈上涨态势,“从节后开始上班算起,整体流量上涨了近一倍,以通勤人员为主。”据了解,钱江站的早高峰从7点40分-8点50分左右,从9号线龙安方向至钱江路换乘2、4号线的人员居多,晚高峰从17点45分开始,持续1小时左右。
作为三大铁路线枢纽的杭州东站地铁站,地铁6、19号线站长钱诚告诉记者,“春运高峰期,返杭务工的人员会比较多,临近春运尾声,随着各大高校陆续开学,学生客流占总客流量的30%-40%。”在客流持续上升的同时,站点也推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增派志愿者维持秩序和引导人群,同时,在闸机口也添加了铁马进行分流。
随着春节结束,各行各业逐步返岗复工,早晚高峰期间杭州地铁通勤客流持续回升,客流量一路狂飙,2月6日343.9万人次、2月7日345.3万人次、2月8日346万人次、2月9日336万人次、2月10日388.5万人次……
其中,2月10日最高单日客流388.5万人次,更是刷新了周五日常客流纪录,同比去年增长178.3%。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天气转晴,各大高校开学,近期杭州地铁客流有望再创新高。
去年,杭州地铁开通了9段新线,实现了三期建设全网贯通,截至目前杭州有12条地铁线路、262座运营车站,线网运营里程达516公里。据统计,2022年一整年四破客流记录,2022年9月30日杭州地铁线网最高单日客流达到398.62万人次,刷新了历史新高。
节节攀升的数据背后,是新一年城市蓬勃发展的动力。作为城市交通的“主动脉”,杭州地铁动力不断,去年11月杭州地铁四期正式官宣,建设工程包括5条延伸线、3个新建线路,总长度152.9公里。今年这些项目将陆续动工,建成后,杭州市将形成669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据四川省成都市“轨道交通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消息,截至目前,成都地铁已累计开通运营13条线路共558公里,累计发送乘客超95亿乘次,线网运行图准点率99.99%、兑现率100%,最小行车间隔2分钟,工作日客流量常态化超600万乘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超60%。预计到“十四五”末,成都轨道交通建成运营里程将超850公里。 2017年至2022年,成都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强度连续五年位于全国前列,仅2020年就一次性开通5条线路共216公里。当前,成都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27号线一期和30号线一期、轨道交通资阳线(S3线)、市域(郊)铁路成都至眉山线(S5线)等10条线路建设正全速推进,多个在建项目取得重要突破。 10条在建线路中94座车站主体结构已封顶,盾构累计掘进占设计总量的77%。其中,8号线二期已实现全线洞通;连接双机场的时速160公里的轨道交通19号线二期正线整体机电安装完成95%,预计今年四季度开通初期运营。另外,市域铁路成德线(S11线)即将开工,市域铁路龙泉至天府机场线(S13线)正在加紧推进前期工作。 成都正以轨道交通引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强化轨道交通建设与都市圈发展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