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地铁政务中心站深达25米的始发井下,“基石一号”盾构机刀盘缓缓转动,推进油缸逐渐伸长……记者从轨道公司获悉,经过一个月现场组装焊接,政务中心站至政务中心东站区间左线盾构正式始发。继完成全线首座封顶车站后,该项目实现全线首台盾构机始发,为地铁22号线(平谷线)盾构施工拉开序幕。
盾构可自动驾驶自动检测
项目经理杨宇博介绍,政务中心站至政务中心东站区间沿兆善大街东西向敷设,区间长度约为625米,盾构开挖直径为8330毫米,在掘进过程中将先后下穿兆善大街、热力沟、D324中压燃气管道、政通东路管廊、含英园二区等诸多风险源,还要克服含水细砂及细中砂层等施工难题。
项目团队针对各风险点进行了周密分析和充分论证,最终制定了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并配备了充足的应急抢险设备和材料。不仅如此,项目部加强地面监测、严密控制盾构推进参数等措施。该项目采用全套筒始发,在盾构机初始掘进阶段即建立土仓压力,可有效防止洞门涌水涌砂的风险。
作为地铁22号线(平谷线)全线第一个施工的盾构区间,该项目采用配置性能较高的盾构机。“基石一号”盾构机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城市副中心富水粉细砂层地质条件下,将为后续相邻盾构工程提供掘进参数、工况效率及施工经验。
“城市副中心目前超级工程频频崛起,该项目也成为了北京轨道交通首个盾构智能化掘进的示范工程。”杨宇博介绍,“基石一号”盾构机目前搭载了盾构自主掘进等成套智能化技术装备,可实现盾构自动驾驶、自动检测、实时监控预警等功能,该技术将进一步提高北京轨道交通盾构智能化的施工水平。
据介绍,“基石一号”盾构机整机长度约为104米,推进系统最大推力达66809千牛,铰接系统最大推力为52685千牛,最大推进速度是80毫米/分钟,总重约达1050吨。
政务中心东站已实现封顶
伴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地铁22号线(平谷线)政务中心东站刚刚顺利封顶,这也是该项目继政务中心站后封顶的第二座车站。而正是政务中心东站的顺利封顶,为后续的智能化盾构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政务中心东站位于城市副中心核心地带,沿兆善大街东西向布置,总长311.2米,为明挖法地下二层岛式车站。为确保按时履约,项目团队在进场施工前就对关键工序和专项方案组织进行技术攻关,多次邀请技术专家对施工方案进行反复论证,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为加快施工进度,合理简化施工工序,项目部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将对周边市民出行影响降到最低,并在原有道路的位置架设军便梁,解决了施工期间道路改移的影响。副中心北三县最快9分钟通达
记者了解到,地铁22号线(平谷线)是北京首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轨道交通线路,其西起朝阳区东大桥站,经城市副中心、河北省三河市,东至平谷区平谷站,全长约81.2公里,设站21座。按照规划,其中包括换乘站12座,未来可与6号线、10号线等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实现换乘。
据了解,地铁22号线(平谷线)建成后,将采用市域D型车,设计最高速度地上段可达160公里/小时、地下段为120公里/小时。值得关注的是,北三县、平谷区是首次接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网。未来城市副中心与平谷区之间可实现最快32分钟通达,平谷区作为城市副中心后花园作用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该线路还衔接北三县,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将实现最快9分钟通达。
作为连通京津冀的一条重要轨道交通线路,智能化盾构的开始,意味着工程的新征程已正式开启。目前,城建集团负责的地铁22号线(平谷线)12标即将进入二次结构及附属结构等后续工程施工阶段,项目部将继续着力打造优质精品工程,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近日,国家铁路局发布《2022年铁道统计公报》(简称《统计公报》)。 2022年,铁路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新贡献。《统计公报》显示: 一是疫情防控和保通保畅有力有效。2022年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49.84亿吨,比上年增长4.4%。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6.73亿人。 二是铁路运输安全保持稳定。2022年全国铁路未发生铁路交通特别重大、重大事故。 三是铁路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2022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09亿元,投产新线41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082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到4.2万公里。 四是铁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2022年发布铁路国家标准6项、铁路行业标准31项、铁路行业计量规程规范2项。发布由我国主持制定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铁路联盟(UIC)、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国际标准6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