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最后一根围护桩浇筑完成,标志着由中铁隧道局路桥公司承建的滨海新区城市内涝治理项目盾构始发井围护桩全部顺利完成,为后续止水帷幕及基底加固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滨海新区城市内涝治理项目,为天津首次采用盾构法修建的市政管道,线路东起津塘公路与吉林路交口,西至规划津塘路泵站,线路全长3508m。该工程周边环境复杂,线路穿越津滨轻轨高架桥,路中有津滨高速路基及高架桥,路北有津塘公路辅路,且路面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错综复杂。
在城市复杂环境条件下,传统的“拉链式”明挖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不具备施工条件,水平定向钻进技术不适用于大直径排水管道,顶管法顶进长度有限、工作井较多,对地面、地下管线及周边建构筑物施工影响较大。建设单位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最终确定采用盾构工法修建市政管道。
据介绍,盾构施工的优点可实现长距离、小曲线掘进,沿线对地面交通及地下管线影响相对较小,可灵活选择线位及检查井布置,掘进速度快,对周边环境施工影响小,有安全、经济、环保等特点。
自从4月29日盾构始发井围护桩首桩开钻以来,为保质保量完成好桩基工程,确保106根围护桩百分之百成为Ⅰ类桩,项目部严格落实各项制度,严格控制每道工序,从桩位测量、桩机定位钻进、钢筋笼焊接验收、钢筋笼吊运定位、到混凝土浇筑,均安排专人进行负责,牢牢把好安全关、质量关,至5月底,顺利实现了始发井围护桩施工任务。
记者从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获悉,据近日正式印发的《成都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发展规划》,2025年年底成都市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将全面实现新能源化(纯电动或氢能源)。 在成都道路上行驶的新能源公交车。(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提供) 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成都市要建设低碳环保的交通运输体系。具体来说,到2025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65%,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上,推动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下降到35分钟左右。 在公共交通出行方面,规划提出,依托轨道交通站点持续优化快速公交、高峰快线、主干公交、社区公交等公交体系,新增及调整公交接驳地铁线路100条。此外,还将推动提升常规公交准点率,通勤时段常规公交平均车速提高至18公里/小时,平均候车时间降低至5分钟。 据悉,目前成都公交共建成充电点位80余个,充电设备370余套,总充电量超4亿度,满足4800余辆新能源公交车充电需求,减少碳排放43万余吨。今年上半年,成都公交投用了800辆新能源公交车,下半年还将陆续上线2000余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