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公交正常运营是民生,但公交公司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是民生。如果公交公司员工的基本生存都难以保障,还要求他们去保障公共交通,这才是真正的道德绑架。
2月23日上午,河南商丘市公交公司发出的一则停运通告引发关注。通告称,该公司因亏损十分严重,经营异常困难,拟于2023年3月1日起暂停运营商丘市市区公交线路,请广大市民、乘客提前做好出行安排,由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此事冲上热搜后,相关通告很快被删除。随后商丘市公交公司发出另一则通告,称“商丘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将克服困难,确保公交不停运,不影响公众出行,此前发布的公告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深表歉意”。与此同时,商丘市人民政府也发布了情况说明,表示“政府工作组已进驻,将依法依规查明情况,进一步纾困解难,确保市区公共交通正常运营”。
从“敬请谅解”到“深表歉意”,不过短短几个小时,事情就发生了反转。虽然事情并未对当地的公共交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这场“虚惊”还是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受到冲击的,不仅仅是商丘当地市民,可能还包括社会大众。现在的出行方式有很多,公交车甚至都不能称为主流的出行方式,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公交起到一种“托底”的作用,承担着老人、学生、低收入群体的出行,一旦停运对他们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
更重要的是,全国大多数城市公交企业的运营模式和面临的困境大体差不多,商丘并非孤例,这场停运风波以及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会不会在更大范围内上演?
对于此事,网友争议颇多。有一种观点认为,公交是基本民生,公交公司不该拿停运当作谈判筹码。我同意前半句,但不认同后半句。公交公司的“停运通告”明确了最后的期限是3月1日,给出了缓冲时间,看上去颇有点“挟停运以绑架民生”的意思,压迫感十足。但反过来想想,公交公司作为一家远远谈不上财大气粗的地方企业,哪来的底气与政府和当地广大民众叫板?发布“停运通告”的做法确实偏激,但也正因为其偏激,或许说明此前公交公司已经做了多方面的努力表达诉求,穷尽了一切可能的办法才出此下策。
同样应该看到,保障公交正常运营是民生,但公交公司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是民生。如果停运通告中所说的“经营异常困难,员工工资、社保金拖欠,无力支付,车辆充电电费、车辆保险等无资金购买”等信息属实,尤其是如网传的公交公司员工已经数月未发工资,那么我们很难去苛责公交公司。如果公交公司员工的基本生存都难以保障,还要求他们去保障公共交通,这才是真正的道德绑架。
公交是一种公共品,“公交不停运”乃常识性问题。但众所周知,以当下的社会发展和出行习惯,公交公司很难凭自己的力量维持收支平衡,更不要说盈利。所以政府补贴,是保障公共交通的唯一办法。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双方的说法有分歧。当地政府在情况说明中称,“商丘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是2006年改制的民营公司,负责运营商丘市市区公共交通,市财政一直按约定予以补贴”,而公交公司的通告则表示“财政补贴不到位”。孰是孰非,需要一个答案。
很多公交公司有这样一个身份的尴尬——改制后它是一家民营企业,但它所从事的又是保障民生的公益性事业,这就导致它既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又无法完全依靠财政资金支持,存在于模糊地带。因此,化解这场“停运风波”,还是要回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上来,资金缺口有多大,补贴是否到位,双方是否都遵守了当初的承诺,都需要进一步的明晰。
12月26日,贵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情况。据悉,2024年贵阳市持续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生活方面,全市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占比达100%,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69%。 据介绍,绿色经济是贵阳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路径。绿色生产方面,贵阳市绿色工厂累计达56家、绿色工业园区累计达5个,前三季度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66.06%。 绿色消费方面,贵阳市累计创建绿色物流园区9个,全市直接拉动汽车、家电、家居换新销售额61.75亿元,占全省近50%。 绿色生活方面,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6.4%;绿色文明方面,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比例达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9.4%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 据统计,2024年以来,贵阳经济发展含“绿”量稳步提升,年末绿色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在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