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辆崭新的氢能重卡试验车缓缓驶入,停在加氢机两侧。身着防静电工作服、戴着安全帽的工作人员在规范放置稳定车辆的三角木塞后,拔出加气枪放入车辆加注口。随着进气的“哧哧”声响起,加氢机上数字跳动、实时显示着加注量——7月21日,记者在孝义市鹏飞北姚加氢综合能源站看到,氢能重卡顺利完成氢气加注后“潇洒”亮相。
氢能作为燃料,拥有二氧化碳零排放等优点。而在富煤少油的我省,氢能的利用俨然被赋予能源革命“旗手”的希冀。从黑色焦炭到绿色氢能,从“煤都”到“氢都”,山西未来还拥有更多绿色发展潜能。
发展氢能 山西拥有相当优势
我省拥有全国最大的焦化产能,焦炭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焦炉煤气的含氢量约为60%。
鲜有人知的是,被视为清洁能源的氢能资源,正是我省的一大优势。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氢气主要来自煤炭——煤炭炼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氢气。而从制氢的成本看,煤气化制氢的成本较低,具有一定竞争力。
近年来,氢能愈发受到重视。2019年,中国氢能联盟编制完成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称,氢能将成为中国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
这意味着,我省的煤炭既能为国家能源发展带来更高稳定性,也能为抢占氢能“风口”充分发挥作用。正因如此,我省提出,要加快发展氢能产业,实现山西由“煤都”向“氢都”转变。
强强联合 加快产业链培育建设
“氢能产业链是我省遴选确定的首批十大重点产业链之一。”7月21日,省工信厅和吕梁市在孝义市联合举办氢能产业链链上企业协作配套签约会。会上,省工信厅厅长武宏文表示,推动氢能产业链建设是我省落实“双碳”战略、推动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打造氢能产业“新高地”的重大举措。
签约仪式环节,山西鹏飞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飞集团”)分别与上海申能、上海氢晨、上海鲲华、浙江蓝能、徐工集团、山西交控、中石油山西公司、太重集团等8家公司签约;山西晋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与美锦能源、大运汽车、山西杭氧、南京金龙、一汽解放签约;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锦能源”)与山西交控签约。签约企业将围绕制氢、储运、加注、应用等氢能产业强强联合,加快氢能产业链培育建设,促进氢能产业链提质升级。
记者了解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就实施全产业链培育工程、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从本次签约的链上企业来看,美锦能源、大运汽车等企业都是行业翘楚,特别是鹏飞集团通过煤焦化绿色转型后实现“接力跑”,瞄准氢能“塔尖”,跑出了低碳发展的“加速度”。
优中选优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为什么近年来国内乃至国际企业都在发力氢能“赛道”?备受关注的氢燃料电池的“闪光点”又是什么?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依靠氢燃料电池电堆中的氢气与氧气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驱动。与纯电动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补能效率快、续驶里程长、低温性能优越等优势。”签约会现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易培云还做了《双碳目标下,氢能与燃料电池发展机遇》的报告。
“基于以上优势,山西发展氢能产业宜采用‘两张牌+两条链’战术。”易培云指出,我省要打好“全国氢气价格洼地”和“全国最大重卡应用基地”两张牌,以及优中选优导入全国最具优势的“技术链”和“产业链”这两条链。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从7月初鹏飞集团鹏湾氢港氢能项目产出合格氢气,到7月21日的产业链配套签约会,都标志着我省发展氢能产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让“煤都”变成“氢都”——实现这个宏大目标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充分展示出来。相信未来,氢能将成为我省充满绿色气息的靓丽名片,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8月13日电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上半年能源领域有效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5.9%。通过统筹推进加氢网络建设,截至6月底全国已建成加氢站超270座。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 中国氢能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在营加氢站达到659座。其中,我国加氢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除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之外,还有一批其他领域的能源项目抓紧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介绍,上半年核准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陆丰等3个项目6台核电机组;投产10台水电和抽水蓄能机组;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经全面开工建设,第二批基地项目清单也已经印发;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国新增130万台充电桩,是去年同期的3.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