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作为一种无污染、可再生的二次能源,被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但如何存储运输一直是阻碍其广泛应用的大难题,车载氢燃料电池还曾一度被视作“定时炸弹”。记者日前获悉,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主任丁文江团队以成功实现在常温常压下固态储氢,据预测,技术成功广泛运用后,将助力国内氢能源爆发出巨大潜能。
固态储氢,前程在“镁”。本次固态储氢技术的突破方向就是对镁合金材料的运用上。据介绍,丁文江以研究轻金属为主,1983年开始研究镁,他在交大创建了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后,他的团队甚至让镁材料上了天,应用于我国航天工程。但因镁的性质非常活泼,当被磨得很细时就变得易燃易爆,为此,研究团队尝试使用多种气体进行安全性保护,却都未获成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团队找到了看似“脾气”相像的氢。没想到,这两者通过一定反应合体后,反而能够相安无事。由此,通常气态或被液化的氢气,也能被储存在镁合金材料中进行长距离运输。相比气态和液态储氢的传统方法,这样不仅可在常温、常压下完成储运,而且安全性更强、容量更大、密度更高。
据了解,金属氢化物储氢在国外已进入示范应用阶段,而国内还在商业化探索阶段,在这方面,丁文江团队处于领跑地位。当然,不论固态、气态还是液态等的氢,通过加氢站进入用气终端——氢燃料电池车辆等,才能顺利来到整条氢产业链的下游。因而,在当前实现固体介质上储氢操作方便的基础上,后期还要临前端加氢、后端脱氢的工艺和成本优化。按“制—储—运—加”四大环节。
对于氢能源的应用前景,上海交大特聘教授、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助理、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易培云表示,正是以零排放的氢燃料电池为突破口,目前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6.7万辆,中国约1.3万辆,预计2030年全球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将超过1000万辆,中国则将超过200万辆。当到2050年时,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年产量预计达520万辆,加之锂电池车等新能源车,传统燃油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个碳中和的氢能社会将全面建成。
特别推荐: 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展现场参观报名
国际客车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3年8月,在国家促消费政策及车企优惠促销等因素驱动下,购车需求持续释放,汽车市场整体呈现淡季不淡的特点,环比同比均实现增长。 近期国家出台多项促汽车消费、稳行业增长措施,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突出抓好“三个统筹”,巩固拓展汽车行业稳中向好发展态势。预计伴随各项政策效果不断显现,加之汽车行业即将进入“金九银十”销售旺季,各大车企也在不断推出新产品,有助于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实现汽车行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2023年8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7.5万辆和258.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7.2%和8.2%,同比分别增长7.5%和8.4%。 2023年1-8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22.5万辆和182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4%和8%。 2023年8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0万辆和31万辆,环比分别增长5%和7.9%,同比分别增长26.2%和20%。 2023年1-8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55.3万辆和256.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和16.4%。 2023年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4.3万辆和84.6万辆,环比分别增长4.7%和8.5%,同比分别增长22%和27%。 2023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43.4万辆和537.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