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随着上海全市恢复生产生活秩序,17号线西延伸工程现场也按下“启动键”正式开始复工复产。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东方绿舟站-西岑站)工程全长6.6公里,共有一站一区间,服务虹桥国际枢纽建设,支撑新城发展和城市内部交通系统,有效地带动社会投资,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前,复工后主要进行折返段下部结构施工、河道涵管和围堰施工等项目建设。
落实政策规范化,精准有序助复工
在复工复产准备阶段,17号线参建各方深入研究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相关文件,召开线上复工复产筹划会,结合工地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复工复产方案,严格按照复工复产自查表、建设集团复工复产25条要求、报备属地及交委质监站备案等,完成了各类复工复产手续。
疫情防控常态化,多项举措筑防线
施工现场实施严格的集中管理,非必要人员不进不出,建立健全门卫管理、测温登记、日常消杀、一人一档等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制度。工地全员严格执行每天至少进行一次抗原检测,两天一次核酸检测,保证项目全体人员无异常,确保复工复产推进。
为进一步加强疫情预警和监测,施工现场门卫24小时值守,门口张贴“场所码”,利用工地现场远程视频监控、实名制闸机通道、数字哨兵等智能终端设备,切实提高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
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必要的物资运输等环节采取专项管控措施,确保“万无一失”。对外来车辆和外来人员进行提前专人对接,进场前核验48小时内核酸报告、健康码、行程码,现场再进行抗原检测,无异常后方可进场;车门、车窗张贴临时封条;过渡区完成全车消杀后,进行相关作业,全过程点对点、闭环管理。
施工现场临时隔离区严格按照密接隔离区、涉阳隔离区、静默区分区划片管理,设有专用卫生设施,采用无接触配餐制度,返工人员静默期间入住静默隔离区批次管理,无异常后进入工地工作。
安全管理标准化,坚守红线不动摇
为确保顺利复工复产,建设单位组织了复工安全专项检查,重点对防疫物资,防疫措施,施工临时用电、施工机械设备、消防设备等进行了全面检查,确保疫情防控与安全生产同部署同落实。建设单位管理人员也按照防疫工作要求第一时间到岗履职,同步协调和推进复工复产及疫情防控相关工作。
疫情终将散去,家园众人守护。各方支持,全力以“复”。面对疫情防控和施工生产的双重考验,参建各方将上下齐心、整装齐发,复工后快速形成正常施工生产局面。(完)
新华社上海6月23日电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上海经过多年积累,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取、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等重要技术和生产工艺,目前已建成10座加氢站和近30公里输氢管道,为氢能的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按照规划,到2025年,上海计划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建成3到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到2035年,上海计划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