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设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工信局:
现将《江苏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成文:2024年7月15日
发布:2024年7月18日
江苏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工信部等七部委出台的《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以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自主可控和产业安全,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优势装备、创新发展新兴高端装备、加快布局战略前沿装备,推进全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1650”产业体系建设,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为建设制造强省、交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达千亿级,产业基础能力进一步夯实,产业链薄弱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智改数转网联水平加快提升,成为全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力争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新增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家。
到2030年,全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轨道交通整车装备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关键装备系统及其控制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重点领域产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国际领先。
二、重点任务
(一)创新能力增强行动
1.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瞄准产业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突破一批基础性、先导性的轨道交通重大技术,形成技术先发优势。围绕轻量化及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技术、自主式交通系统运行及环境状态全息感知技术、自主式交通系统互操作技术、自主化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技术、轨道交通调度控制一体化与联程运输服务技术、新一代列车网络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
2.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鼓励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建设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轨道交通装备“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积极承担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关任务,开展产业链重大技术难题协同攻关,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 健全完善创新体系
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各类创新主体联合开展轨道交通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围绕车辆、机电产品、通信信号等领域,加快共性技术要求、产品通用规范等标准研究制定,建立完善的轨道交通行业标准体系。加快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机械系统及部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突出提升技术基础,强化计量测试、计量科技创新能力和运行能力建设。
(二)产业基础提升行动
1. 推动产业基础再造
重点研究和开发新型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软件、工艺、材料等。按产业链上下游梳理基础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建立产业基础项目库。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一批基础产品。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长期稳定地开展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创新以及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2. 推进强链补链延链
聚焦产业链优势领域,鼓励“链主”、骨干企业持续深耕车辆、供电、通信、信号和机电等优势领域,形成较强竞争力。聚焦产业链短板弱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组建联合体,开展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重大装备和重点基础产品一条龙的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加快解决供应链卡点、断点、堵点问题。聚焦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积极布局运营维修保养后市场服务,推动产业链“延链”,开拓轨道交通装备市场新空间。
(三)产业高地建设行动
1. 分类培优育强企业
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鼓励骨干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等开展战略合作、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加强精准服务、示范引领和政策支持,引导轨道交通企业长期专注细分产品市场的拓展、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名优品牌的培育,推动轨道交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轨道交通装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抢占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在苏研发创新平台与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在轨道交通车辆、系统等领域,孵化和培育一批本土科技型中小企业。
2.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围绕各地产业基础条件和功能定位,引导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聚,建设一批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推动区域合理布局。南京以整车制造、门系统、牵引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电力自动化、通信信号系统等为重点方向,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集聚区;常州发挥在内燃机车、车辆内装饰、牵引系统、传动系统、减震制动、供电系统等环节的特色优势,加快建设“特色化、集聚化、高端化、创新化”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苏州重点发展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等领域,发挥产学研优势和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优势,加快产业创新集聚发展。
(四)高端化升级行动
1. 强化创新产品研制应用
贯彻落实首台(套)装备优惠政策,通过以租代购、分期偿还等融资租赁方式,促进首台套示范应用。支持干线大功率内燃机车、氢能源机车、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新一代智能城际动车组、时速20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数字轨道等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制和推广应用。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围绕自主化系统部件替换需求,开展轨道交通装备和工程施工机械首台(套)示范应用,进一步提升车辆、牵引、信号、供电、通信、综合监控等系统及其控制技术和轨道车辆轴承、直流断路器、环保型高压开关柜、新型牵引变流器、火灾探测报警装置等关键零部件发展水平。鼓励轨道交通领域企业加强与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合作,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产品服务升级。
2. 前瞻布局未来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新型零碳智慧轨道交通车辆及系统。支持企业与半导体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开展硅基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和SiC(碳化硅)、GaN(氮化镓)等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研发攻关与产业化。加快推进磁悬浮交通系统力学、动力学等基础理论技术研究,加强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核心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积极打造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参与核心技术国产化配套布局,加速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快推动智能列车的算力资源协调融合管理技术研究,打造高效、智能、绿色的列车算力资源一体化平台,提升列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能耗、提升维护效率。
3. 加快设备更新改造
以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与换代为契机,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加快高耗能高排放老旧机车报废更新。推进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生产设备更新,加快更新改造加工机床、冲压成型下料设备、起重运输设备、焊接设备、铸锻设备、喷涂设备、调试设备、电气控制设备、仪器仪表等使用年限超期、故障率高、维修成本高、不满足工艺技术要求的设备,替换一批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等工业软件。
(五)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行动
1. 推进智改数转网联
组织行业企业和服务机构编制轨道交通装备分领域智改数转网联实施指南,培育建设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服务和智能施工的应用场景,提炼易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支持行业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设计、生产、运营等各环节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数据驱动制造,打造一批轨道交通领域智改数转网联示范车间、示范工厂和标杆企业。建立和完善轨道交通装备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加快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到2025年,新增省级及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含5G工厂)5家、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0家。
2. 发展绿色制造
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鼓励企业加大降噪降尘降耗等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环保性能,持续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绿色化改造升级,深入开展新能源机车技术攻关和谱系化研究,支持新能源机车替代推广,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优化完善再制造服务体系,鼓励龙头企业打造后市场综合服务平台,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体系。到2025年,新培育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5家。
(六)区域合作深化行动
1.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引导企业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为重点开拓海外市场。支持江苏轨道交通企业与国际相关机构在业务、技术、合资并购等方面开展合作,吸引全球轨道交通顶尖人才、优秀团队、关键技术落地发展、就地转化,提升产业能级。鼓励江苏轨道交通整机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和全产业链“走出去”,推进企业由产品、技术出口向资本、管理输出转变,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
2. 深化长三角一体化
继续协同开展长三角补链固链强链计划,突出做好资源共享、产学研用创新、产能合作、重大项目招引等方面的协同,建立互动共生、利益共享的产业链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构建形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为全国服务的轨道交通产业链供应链。聚焦重点环节,开展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试点,通过龙头企业先行、平台支撑等方式,带动整个产业链实现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全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重大决策、工作部署。建立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强产业发展形势研判,协同推进重点任务落实,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
用足用好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组织实施协同创新攻关项目和首台(套)重大装备示范应用项目。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对具有市场推广前景的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产品,鼓励申报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推动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支持金融机构为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提供个性化信贷和融资服务。发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轨道交通装备项目投资。
(三)强化人才支撑
加强轨道交通装备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鼓励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共同培养跨学科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增强高水平人才供给。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工匠名人开设人才创新工作室,加强职业教育、技术再培训等,大力培育产业应用型人才。
(四)创造良好环境
发挥产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动态监测,深入开展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及时反馈问题和建议。组织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参加德国柏林轨道交通展、中国国际轨道交通装备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国内外专业展会和大型经贸洽谈活动,提升江苏轨道交通装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7月1日至8月31日为期62天的西安地铁暑运结束,受日常通勤、学生出行、旅游探亲等因素叠加影响,暑运期间西安地铁客流量持续高位,平安运送乘客24813.8万人次,日均客运量首次超400万人次,达到400.2万人次,同比增长2.2%。其中7月份、8月份线网日均客运量分别为405.4万人次、395.0万人次;7月12日线网单日客运量最高461.5万人次,均突破历年暑运期间历史极值。 据介绍,暑运期间,西安地铁线网共开行列车240838列次,加开列车206列次。针对4号线沿线景区、客运枢纽接驳点多,夜间出行客流较大的情况,西安地铁精准优化夜间运力供给、调整重点车站停站时间,最大限度满足市民游客出行需求。 结合暑期旅游热,西安地铁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服务活动。“城市记忆·地铁遇见毕业季”大学生毕业作品展暨2024西安地铁文化季活动火热呈现,连续开展“地铁遇见非遗”“地铁遇见国风”等线下活动;“Ai畅行 爱旅行”站徽印章打卡活动也迎来了第四季;此外,西安地铁的特色语音广播,让乘客在旅途中领略到古城的独特文化魅力;内容丰富的出行手册和“彩虹指引条”,让外地游客轻松掌握出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