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和京投轨道公司获悉,利用两小时大秦铁路停运“空窗期”,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段)完成空中转体,成功跨越大秦铁路。据了解,目前,22号线建设进展顺利,北京段车站和河北段车站共11座封顶。
昨天,22号线(平谷段)马坊站—马昌营站高架区间施工现场,随着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120米跨度的桥梁上部结构在转体动力系统牵引下开始顺时针缓缓旋转,历经2小时的紧张作业,转体桥梁旋转72度后顺利就位、精准衔接,实现空中的“华丽转身”。
本次转体桥梁总长120米,转体结构总重6000余吨。据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22号线01标项目经理贾云飞介绍,大吨位、长跨度的桥梁转体对施工精度要求高,现场作业机械多,这些都给项目现场管理和施工安全作业带来极大挑战。为工程顺利推进,现场还安装了全站仪和视频监控,对整个转体过程进行持续监测,确保转体精确就位。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22号线(平谷段)长约19.55公里,设置平谷站、农业创新港站、马昌营站、马坊站4座车站。其中,马坊站—马昌营站区间全长约10.3公里,是22号线实现贯通的关键节点,跨越大秦铁路也是本区间施工最重要的控制性节点。
大秦铁路被誉为“中国重载第一路”,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大通道,平均每12分钟就会驶出一趟重载列车,马坊站—马昌营站区间施工需上跨大秦铁路平谷—大石庄区间。据京投轨道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减少施工对大秦铁路运输的影响,在本次转体之前,组织参建单位成立专题小组,开展多轮科技攻关,最终确定了“先建后转”施工工艺,即先平行于大秦铁路进行上部T构梁的浇筑施工,在T构梁施工完成后转体72度,完成与主桥梁的最后对接,不仅提升了工程效率,也确保了施工安全。同时,在市重大项目办的协调和相关单位的支持下,争取到了大秦铁路宝贵的2小时“空窗期”,为工程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22号线是北京首条跨省域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示范线。线路全长约81.2公里,共设22座车站。线路西起朝阳区东大桥,东至平谷新城,途经朝阳区、通州区、河北省三河市、平谷区等地区,串联了CBD核心区、定福庄组团、城市副中心、河北燕郊、平谷新城等重点功能区。
据市重大项目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线路建成后,北三县、平谷区将接入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网,增强了城市副中心对河北省廊坊北三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资源对接、服务功能拓展,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京津冀空间布局以轨道交通为轴纵深发展,在推动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的同时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另据了解,今年适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在市政府的高位调度、沿线区政府的有力推动及参建各方的协同攻坚下,22号线建设整体推进顺利。目前,北京段车站主体结构完成53.5%,区间主体结构完成46%,8座车站实现结构封顶,5个区间实现贯通;河北段车站主体结构完成60%,区间主体结构完成38%,3座车站实现结构封顶,4个区间实现贯通。
2025年,天津轨道交通迎来快速发展新阶段。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轨道集团”)公布了2025年的发展规划,涵盖线路建设、运营优化、技术创新及服务升级等多个方面。此次发布旨在进一步提升天津轨道交通的覆盖率、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为市民提供更高效、更舒适的出行体验,同时助力天津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2024年运营成果回顾 客运量与线路里程 2024年,天津轨道交通累计发送旅客2.38亿人次,同比增长7.8%。 运营线路总里程达317.2公里,覆盖全市主要区域。 轨道交通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升至28.7%。 服务与社会效益 轨道交通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 沿线商业区经济活力显著提升,带动就业增长约3.5万岗位。 二、2025年建设与扩展计划 新增线路与站点 2025年计划新增轨道交通里程约50公里,重点推进地铁6号线二期、10号线一期等项目建设。 新增站点覆盖滨海新区、武清区等区域,进一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预计新增站点将惠及100万市民,缩短通勤时间。 技术升级与智能化改造 引入无人驾驶技术,计划在6号线试点运行无人驾驶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