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第9年,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也推动了北京的城市发展。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了解到,目前,三地间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跨省通勤正日趋便利,京津冀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平谷线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2025年底建成。
北京38条跨省公交线路日均客运量约27万人次
谈及9年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与成果,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协同发展处处长赵阳表示,交通部门主要是以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服务大兴国际机场通航、保障冬奥会办赛等重点区域、重点事项为契机,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从“蓝图”到“现实”。
目前,三地间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完善便捷通畅的公路交通网基本建成,区域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实现高铁覆盖,北京至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
赵阳说,近年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运输服务品质正不断提升。一方面是交通智能化转型加快,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不断推广使用,与全国超357个城市互联互通,一卡走遍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出行模式基本形成。
另一方面,运营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有力改善出行便利化程度。北京共有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日均发车2800余次,日均客运量约27万人次,支撑着环京地区居民的日常和通勤需求。在此基础上还试点开行了首批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燕郊至国贸平均通勤时间从85分钟缩短至54分钟,进入北京市一小时通勤圈。
此外,京津城际延伸线实现“公交化”运营,京津多个铁路站实现铁路与城市轨道信息共享、安检互认,实现高铁与市郊铁路、城市轨道的便捷换乘,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
市郊铁路将“放射”覆盖七个主要方向
未来,交通部门将持续推动“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到时候北京至津冀地区的时间将进一步缩短,比如目前正在推进的丰雄商高铁建成后,北京至衡水的时间也将缩短至1小时内。”赵阳说,下一步,市郊铁路将“放射”覆盖七个主要方向,服务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并为北京市远郊区及环京区县居民提供快速通勤服务。
同时,京津冀区域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平谷线建设正在加速推进,预计2025年底建成。其中三河市内段全长约30公里,设车站5座,建成后燕郊至北京中心城区最短时间为32分钟。
除了轨道交通外,公路交通网仍将持续加密,提升公路技术等级,构建能够连接县城、新城以及产业聚集区等节点的高速公路网和高等级公路网。实现干线公路和城市道路的有效衔接,尽快缓解进出京、进出中心城瓶颈路段拥堵。
对于目前京津冀三地机场的分工情况,赵阳表示,京津冀地区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加速形成,随着大兴国际机场通航,京津冀9个规划机场全部实现投用,“双核两翼多节点”的京津冀机场群布局完成。
“各机场分工明确,北京首都机场、大兴国际机场主要强调国际枢纽作用,天津滨海机场主要强调区域枢纽及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功能,河北石家庄正定机场积极发展航空快件集散。京津冀区域航空枢纽功能不断提升,机场群协同分工、差异化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赵阳说。
每天清晨,一列列紫色“长龙”迎着朝霞,穿梭在城市之间,伴着运河涛声,驰骋于江淮大地,演绎着淮安城市交通发展的“速度与激情”。近8年来,淮安有轨电车引领着绿色出行新风尚,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有轨电车沿线不少乘客均对有轨电车运营表示十分满意,目前淮安有轨电车又快又准,乘车体验也很舒适。 淮安有轨电车行驶速度从35km/h逐步提升至70km/h,全程运行时间从66分钟缩短至48分钟,电车运行速度的逐步提升,市民出行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小火车”每天开行280列次左右,运营近18小时,无论风雪交加的冰雪严冬,还是炎热难耐的酷暑盛夏,它总能如期而至。 有轨电车从主城区出发,穿越繁华街道,畅行在生态宜居新城,奔跑于文脉悠长的古城,它宛如一条紫色的丝带,连接城市商业中心、商务中心、行政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有轨电车速度的提升,缩短了城区间的时空距离,让“三淮一体”联系更加紧密,市民乘坐快捷的有轨电车出行,无论是休闲购物,或旅游探亲,还是品鉴美食,都是一段轻松愉快的旅程。 截至目前,淮安有轨电车1号线累计安全运行超1200万公里,服务乘客近5400万人次,日最高客流超5.5万人次,单线客流量全国领先。无论是速度、安全,还是服务,淮安有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