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上午,在太湖西岸,随着汽车泵将一罐混凝土缓缓注入竺山湖隧道陆域段底板,由中铁十六局集团建设的341省道宜兴段3标项目竺山湖隧道首块底板开始浇筑,标志着国内在建最长干线公路湖底隧道主体结构施工全面展开。
341省道无锡马山至宜兴周铁段竺山湖隧道全长7.81公里,是全线控制性工程。施工方采用围堰明挖法施工,从岸边向湖中逐段分仓推进,与相邻标段合龙。此次浇筑的陆域段首块底板长25米,宽44米,厚1.5米,混凝土一次性浇筑1650立方米,总浇筑面积1100平方米,相当于三个篮球场大小。
作为国内在建最长干线公路湖底隧道,“防水防渗”是重中之重。为打造“滴水不漏”示范水下隧道工程,项目技术团队严控三道“防水关”,即围护结构无渗漏、防水层无漏点、主体结构无裂缝。他们引用的“超深淤泥就地固化技术”通过就地固化解决了湖底淤泥深厚无法处置外运问题,通过固化施工,机械设备可在固化后的淤泥上行走作业,节约了大量时间。
项目建成后,对加强宜兴市与无锡的快速联系,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助推锡宜一体化建设,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华社上海6月23日电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上海经过多年积累,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取、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等重要技术和生产工艺,目前已建成10座加氢站和近30公里输氢管道,为氢能的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按照规划,到2025年,上海计划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建成3到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到2035年,上海计划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