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再获助力。
日前,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布《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适配车辆选型技术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技术要求》),对车辆技术参数、行李舱及车内物品存放区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
在业内人士看来,《技术要求》是深化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可以进一步激活农村客运、货运物流、邮政快递市场活力,也为优化我国客车产品结构、提振客车市场消费需求提供助力。
“客货邮”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也是统筹解决农村地区群众出行难、农村快递收寄难、公交企业运营难“三个难点”的有效路径。
具体而言,推行“客货邮”融合模式,可以将物流网络与现有完善的公交网络充分整合,共享场地、人力、运力等资源,实现降本增效、多方共赢。对于公交客运企业来说,与快递邮政企业合作,可以将公交客运闲置资源用来获取物流利润,帮助企业增收;对于快递企业来说,利用公交客运网络,能够实现物流降本增效,更好地解决农村物流寄递难题;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同等便捷便利的物流寄递服务。
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和公交客运企业积极试水,以及利好政策的持续助力下,国内“客货邮”领域从装备到体系,再到运行机制日渐完善,并取得良好效果。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统计数据,自2021年启动以来,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工作,探索形成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截至目前,全国1100余个县级行政区部署开展农村“客货邮”业务,开通“客货邮”融合线路1.1万余条,建成农村“客货邮”服务站点5万余个,农村客运车辆年代运邮件快件超过2亿件。
2023年12月,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7年,具备条件的县级行政区实现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全覆盖,全国县乡村三级“客货邮”站点数量达10万个以上,农村“客货邮”合作线路达2万条以上,基本建成“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农村运输服务新模式。《指导意见》的出台,从政策端持续强化扶持,为各地“客货邮”融合发展指明方向,也释放出“客货邮”融合发展势在必行的信号。
优化农村“客货邮”客车车型
尽管我国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车辆选型方面仍存痛点。据了解,在初步探索“客货邮”模式时,因设备投入压力大,不少公交运营企业通过拆除车内座椅,实现货物装载,这种“人货混装”的做法并不符合客车营运标准,并受到乘客投诉。
“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部分车辆的安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得不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客货邮’服务水平。针对农村运输装备安全可靠性问题,《指导意见》已明确要求推广发展适配车型,鼓励应用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装备设备,提升运输效率和环保效益。此次《技术要求》的发布,正是对《指导意见》部署要求的贯彻落实,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客车车型,补齐当前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品‘短板’。”客车行业专家任诗发说道。
任诗发进一步表示,无论是从农村客车产品技术标准,还是车辆行李舱及车内物品存放区要求来看,现有标准体系均无法完全满足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和实际运营场景需求。
由此看来,《技术要求》的发布可谓正当其时。按照新规要求,农村“客货邮”融合车辆为车身长度在4.8米至9米的客车,需符合GB1589、GB7258、GB13094、GB17578和GB34655的要求,B级和Ⅲ级客车还需符合JT/T1094、JT/T325和JT/T711的要求。同时,车内物品存放区面积应小于或等于乘客区面积的25%,且存放区与乘客区之间应安装牢固可靠的隔板或格栅进行隔离。
考虑到乘客随身行李之外的邮件和货物重量,《技术要求》将4.8米到6米、6米到7.5米、7.5米到9米的客车最大允许总质量分别扩展到7500千克、10000千克和14000千克;考虑到电动客车电池包的质重量,各类电动客车最大允许总质量均比传统动力车型高出1000千克。不仅如此,基于车辆安全和实际运营场景,《技术要求》明确提出,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的车辆准许最高速度不得大于70公里/小时。
“随着《技术要求》的发布实施,农村客运车辆有望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升级,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车辆将难以进入市场,这将有利于优化农村客车市场结构,更好地助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有客车行业人士表示。
增强农村客车市场活力
推广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适配车型,有助于确保“人货”安全,提升农村客运和寄递服务水平,为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与此同时,通过规范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适配车辆的选型,可以推动客运企业、货运企业和邮政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效益,有助于增强客运市场活力,促进客车企业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增长。
近年来,受高铁、私家车、网约车以及民航等出行方式的冲击,我国公路客运量持续下滑,客车市场也受此影响,进入下行通道。
在任诗发看来,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能够改善客运行业的经营状况,刺激农村客车购买需求,进一步助力客车市场回暖。尤其在新能源客车购置补贴取消的背景下,“客货邮”融合发展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有望为低迷的客车市场注入新动能。
当然,《技术要求》的发布,对客车生产企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结合农村地区使用需求,优化相应车型,为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提供更多车型选择。
“对于客车企业而言,应紧抓这一机遇,针对‘客货邮’融合发展趋势,研发适合农村市场的客车车型,进而拓展客车市场空间。”某客车企业相关负责人指出,随着《技术要求》的发布实施,客车企业需充分调研农村客运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车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从而带动客车行业高质量发展。
特别推荐:2024上海国际客车展线上参观报名 http://chinaiut.mikecrm.com/B8ejSBR
2024年厦门完成公路、铁路、公交场站等交通建设项目投资95亿元,厦金大桥、厦门新机场综合交通中心、新324国道提升改造稳步推进,8.13亿人次畅享厦门公共交通智慧出行、绿色出行。 15天上午,厦门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周丹蓉做客厦门市政府网,介绍2024年厦门市交通运输发展情况。 交通码用户数已超470万 据统计,2024年,全市对外交通客运总量为11309.3万人次,同比增长7.97%;其中,铁路5639.6万人次、民航2790.7万人次、公路2435.3万人次、水运443.7万人次。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8.13亿人次,同比增长2.3%;其中,地铁2.67亿人次,快速公交(BRT)0.82亿人次,常规公交4.64亿人次。 2024年,厦门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一码五场景通乘的城市,并实现了支付宝App上线、全国老年人刷码免费乘车和外籍人士境外手机刷码乘车等功能应用。目前,厦门交通码用户数超过470万,累计使用量近1亿人次。 厦金大桥建设取得突破 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动工建设至今,已取得多个突破进展。项目主体土建部分五个标段已于2024年1月全线开工建设,岛内观音山通往刘五店航道桥西主塔2497米栈桥顺利合龙,刘五店航道桥东锚碇钢沉井成功着位,东主塔桩基浇筑完成,正式进入水上施工阶段;项目上部钢箱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