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脱碳逐步成为我国氢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据预测,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有望增至1.3亿吨左右,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产量可达1亿吨。
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逐渐成熟,碳排放价格信号越来越清晰,将为不同的氢气生产工艺核定真实生产成本、收益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从供给侧看,作为一种二次能源,目前我国的氢气生产主要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生产端的碳排放依然较高。在不考虑碳排放成本的情景下,相比于可再生能源制氢,煤制氢等化石能源制氢工艺成本相对较低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但其负外部性效应显著,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碳定价的覆盖行业和范围不断扩大且碳价不断攀升这一趋势有助于化石能源制氢与清洁氢尽早实现平价。
作为未来工业交通等领域减排的重要措施,生产过程中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清洁氢被各方寄予厚望。
欧盟近日宣布将扩大绿氢规模,预计2030年每年生产1000万吨绿氢,并且每年的绿氢进口量也将达到1000万吨。我国近年来也相继启动了一批清洁氢项目,尽管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但成本过高依然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障碍。从碳市场的角度看,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清洁氢的减排效益显著,减排量可观,完全具备成为相关减排产品的条件。
未来,随着碳市场的不断发展,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将清洁氢纳入到我国核证自愿减排体系中,充分发挥碳市场的价格信号功能,量化清洁氢的减排效益,推动氢能供给结构调整。
当前,全球氢气贸易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预测到2050年,将有30%以上的氢气实现跨境交易,而从目前已开展的贸易情况看,清洁氢显然更受青睐。尤其是在欧盟、日本等减排压力较大的地区和国家。
预计从2025年开始征收的欧盟碳边境调节税,更是将碳税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氢能等行业。这也意味着,未来,各国与欧盟的氢气贸易将与欧盟的碳排放价格挂钩,氢能碳排放标准的对接,也将成为未来氢能贸易的重要基础工作。我国虽然已经有《低碳氢、清洁氢与可再生能源氢的标准与评价》,但该标准仅仅是团体标准,还有待进一步与欧盟、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标准进行对接,提升其国际认可度。
在全球碳定价体系不断优化的背景下,氢能产业的发展要与碳定价充分结合,实现碳氢协同发展。
一方面,要加强碳排放数据核查工作,使其反映真实生产成本的同时,充分量化、反映氢能对减排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尽快将清洁氢的减排量纳入到全国碳市场中,以推动其降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加强国际间的碳排放标准合作,为未来国际氢气贸易奠定基础。
15日,交通运输部发布7月交通运输行业主要统计指标。数据显示,2022年7月,公路客运量34184万人,同比下降25.3%;公路旅客周转量251.5亿人公里,同比下降28.9%;公路货运量327390万吨,同比下降3.8%;公路货物周转量5957.6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7%。 7月,水路客运量1701万人,同比下降12.5%;水路旅客周转量3.4亿人公里,同比下降18.5%;水路货运量73899万吨,同比增长7.2%;水路货物周转量9918.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0%。 7月,全国港口旅客吞吐量428万人,同比下降18.6%;货物吞吐量134002万吨,同比增长5.7%;集装箱吞吐量2636万TEU,同比增长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