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呈加速发展态势,我们的高纯氢生产和充装效率也在不断提升,首次达到100吨充装量我们使用了7个月左右,现在充装100吨只需要2个月,日充装量最高可达2.5吨。”广州石化化工一部经理罗杨告诉记者,该公司扎实开展主题行动,不断加大对氢能产销的优化,持续提升高纯氢的生产和充装效率,截至7月21日,已向粤港澳大湾区供氢500.631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据了解,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凭借超前布局氢能产业,并持续围绕制氢、加氢站、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整车示范运行等全产业链条培育,迅速成为全国氢能产业基础最好、发展最快、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从已有加氢站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广东省位居全国前列。中国石化氢能网络已经辐射广州、东莞、佛山等地,为氢能公交、氢能物流车的跨区燃料补给提供保障。
广州石化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按照中国石化“十四五”氢能规划和地方氢能发展规划,将发展氢能作为洁净能源和转型升级双示范企业建设的重要抓手,以绿色能源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12月15日,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一期项目正式投产,所产氢气纯度达99.999%,成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家商业化运行、售氢量居前、运行时间最长的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
广州石化始终把氢能安全摆在首位,对内组织各专业分析研判,对外走出去向先进企业学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体系;联合安工院等单位,组织氢纯化及充装设施安全普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氢能生产全链条数据监控、安全评价和检测体系;积极参与了集团公司《石化企业氢纯化及供氢母站工程技术规范》编制,为氢能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贡献广州石化智慧和力量。
针对生产和充装中存在的问题,广州石化通过持续优化,不断提升高纯氢生产、充装和出厂效率。针对充装站开工初期单台车辆充装时间过长的问题,技术人员对充装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后,对采样分析环节进一步优化,使单台车辆的充装效率提高了一倍;通过计量管理信息系统提升项目,实现了计量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氢气管束车装车量、装车流量计量、比对数据并生成计量单、计量单数据发送MES和提货易系统等功能,实现了氢气公路出厂线上计量,成为中国石化首家实现氢气出厂线上计量的企业;收集加氢站管束车进出记录和车辆运行轨迹,结合“提货易”系统,对每辆专用管束车的全天候轨迹进行动态跟踪。
广州石化在氢能生产和充装中十分重视科技创新,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引领生产,持续将科技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目前“一种氢气生产装置”“一种氢气制造装置”“一种氢气充装软管”“一种新型隔膜压缩机”等9项技术成果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取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司氢能源实验室目前已具备执行燃料氢全部14个项目的检测能力,可独立快捷分析并出具分析报告,填补了华南地区燃料氢检测的空白。
在一期项目的基础上,广州石化紧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结合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技术改造项目,推动氢能(二期)项目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将广州石化打造成中国石化在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氢能生产基地。
8月13日电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上半年能源领域有效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5.9%。通过统筹推进加氢网络建设,截至6月底全国已建成加氢站超270座。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 中国氢能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在营加氢站达到659座。其中,我国加氢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除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之外,还有一批其他领域的能源项目抓紧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介绍,上半年核准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陆丰等3个项目6台核电机组;投产10台水电和抽水蓄能机组;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经全面开工建设,第二批基地项目清单也已经印发;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国新增130万台充电桩,是去年同期的3.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