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路径上,“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车路云一体化”的讨论一直持续。单车智能在辅助驾驶场景广泛应用,车企间“智驾”竞赛火热;同时多地将车路云一体化等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其建设不断加快。这预示着交通系统变革在加速,智能交通的蓝图愈发清晰。
那么,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车路云一体化存在竞争吗?车路云一体化的商业机遇在哪?实现自动驾驶“规模经济”的关键是什么?通过与业内人士对话来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三者关系上,单车智能靠自身设备实现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是从“单车”向“车与交通关系”的探索,并非与单车智能竞争。汽车智能化变革类似手机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跃迁,实现“自动驾驶”需要“车的智能化”和“车路云一体化”,二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从“终端自治”到“全局协同”的范式转换。
其次,在推动“全民智驾”方面,当前汽车行业竞争焦点转向“智能化”,但所谓“高阶智驾”实际多为L2+辅助驾驶。车企宣传与用户认知的偏差可能导致驾驶“败德行为”,存在诸多风险。车路云一体化可强化车辆联网服务,能降低事故风险、便于事故回溯追责,为智驾“上车”提供监管支持。
再者,在自动驾驶走向大规模商用进程中,“安全性”是关键。“车路云一体化”为监管范式提供了解决方案。新型监管范式有数据透明、社会可信、风险可控、责任可定、总体安全等特征,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可融合多源数据,实现对自动驾驶车辆的全面监管。
从“价值驱动”看,真正的自动驾驶是“运营化”商业模式,产生“驾驶商品”。车路云一体化整合产业链,驱动市场主体协同,开拓“驾驶商品”新蓝海。
最后,车路云一体化发展面临困惑质疑,破局要从技术、产品思维转向价值、商品思维。如升级车联网组网模式,明确增值服务运营商的核心角色,发展自动驾驶乘用车等“杀手级应用”等,从而推动规模经济的实现。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