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水下隧道追光逐亮的辉煌一页,有个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铁建首席专家、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肖明清。
2008年12月28日,是中国工程建设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这一天,有“万里长江第一隧”美誉的武汉长江隧道建成通车。中华民族实现了“隧穿长江”的百年梦想,长江过江交通迎来“江上架桥、江面行船、江底通隧”的“三维”时代。
这一标志性工程的成功,与肖明清的努力分不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地下隧道尤其是水下隧道的发展几乎是空白。1998年,当武汉长江隧道项目筹备工作正式启动时,许多外国专家认为中国人没有能力在长江江面下50多米深处,攻克高水压、强透水、超浅埋等水下盾构掘进世界级难题,一次性穿越2500米的长江江底。
“那时我心里想,外国人可以做的,为什么中国人不可以?我们的技术差距究竟在哪里?一定要攻克这些难题!”肖明清回忆说。水下隧道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方面的技术难题多,他几乎没有休息日,不停思考每一个细节和风险点,寻求技术突破对策。
当时,武汉长江隧道是我国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江底隧道工程。打通隧道,需要攻克高水压、软硬不均地层、超浅埋、强透水、长距离掘进等五大世界级难题。
在担任武汉长江隧道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并主持设计与研究工作期间,肖明清带领设计团队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打了一场漂亮的“创新之战”:他们首次提出并采用“管片衬砌与非封闭内衬叠合结构”技术;在国内首次提出并采用“大直径盾构通用楔形环管片”技术、“盾构隧道管片接缝双道密封垫防水”技术、“盾构隧道段顶部排烟与底部疏散结合”技术……
“武汉长江隧道最后成功破解了五大设计施工难题,取得10多项国家专利。因其技术领先,成为其他水下隧道极有参考价值的标杆。”肖明清说。
此后,从武汉长江隧道工程的设计总工程师,到当时世界上在强渗透高磨蚀地层中修建的直径最大、水压最高、覆跨比最小的水下盾构隧道——南京长江隧道的设计总工程师,再到成为国内首创、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水下盾构隧道——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的设计总工程师……肖明清的奋战经历和取得的成绩,见证了中国隧道建设迈向世界先进行列的坚实足印。
到目前为止,肖明清已领衔研究和设计了50多座大型水下隧道,多座隧道创造了全国乃至世界之最。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级优秀设计奖5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6项……荣誉的背后,是深沉的责任和巨大的担当。
“能不能把工作做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想不想把工作做好,只要有想法,肯定会有办法。每个人都要心系自己的使命,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肖明清说。
“放眼未来,工程建设环境更为复杂,建设条件更为苛刻,不断突破现有技术制约、提高设计水平是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肖明清表示,只有以更加谦虚谨慎的态度、更加求真务实的精神、更加勤奋进取的学习、更加敏锐严谨的研究、更加细致贴心的服务,才能为祖国的交通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2月26日,贵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情况。据悉,2024年贵阳市持续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生活方面,全市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占比达100%,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69%。 据介绍,绿色经济是贵阳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路径。绿色生产方面,贵阳市绿色工厂累计达56家、绿色工业园区累计达5个,前三季度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66.06%。 绿色消费方面,贵阳市累计创建绿色物流园区9个,全市直接拉动汽车、家电、家居换新销售额61.75亿元,占全省近50%。 绿色生活方面,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6.4%;绿色文明方面,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比例达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9.4%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 据统计,2024年以来,贵阳经济发展含“绿”量稳步提升,年末绿色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在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