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轨道交通展消息 高铁作为中国科技的璀璨名片,以其高速、高效、安全之优势,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强力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8月28日,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与长江沿岸上海、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六省市共同出资组建的长江沿岸铁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江沿岸铁路集团”),正式入驻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国铁城投中心。这意味着,位于武昌滨江板块核心区域的全国首个高铁科技产业总部楼宇,即将启动运营,助力武汉构建全国高铁科技产业新高地。
当天,数十家高铁科技龙头企业纷纷与国铁城投中心“牵手”,覆盖高铁制造、技术研发、运营服务等多个关键领域,这些企业和机构含金量高、含新量高、含绿量高,将携手加快构建全国高铁科技生态圈。
沿江高速铁路建设再提速
2020年12月20日,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在武汉揭牌,扛起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企担当,让沿江高铁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标志性工程。
三年多以来,围绕沿江高铁建设和开通对经济的拉动,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充分做好产业项目的超前谋划和同步实施,实现高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带动高铁站周边区域经济增长,加快沿线市县城镇化进程,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沿江高铁,对沿线省市而言,不仅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机遇。坚持共建共享,大力推进投融资改革,充分发挥铁路建设投资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沿线生态旅游、工业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物流、电商等产业,更好发挥高铁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近年来,湖北省锚定打造“轨道上的湖北”、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目标,推动铁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高速铁路织密成网,枢纽功能持续完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其中,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正在大力实施交通支撑战略,加快建设“超米字型”高铁枢纽网,引领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打造高铁科技生态圈
武汉作为沿江高铁的核心枢纽,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长江沿岸铁路集团的落户,为武汉发展高铁科技产业打开了巨大想象空间。
据了解,武昌国铁城投中心将打造国内三个“首个”,包括首个国内高铁科技主题总部楼宇、首个高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首个高铁发展高峰论坛永久会址,致力于实现楼宇内入驻企业年税收超过10亿元。
长江沿岸铁路集团负责人表示,入驻国铁城投中心后,将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准布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形成要素资源磁吸效应,为武汉聚拢一批高质量的高铁科技企业和总部机构,推动武汉成为国内高铁科技研发的“神经中枢”,为高水准建设沿江高铁创造良好环境。
武汉市相关负责人介绍,高铁科技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武汉作为国家铁路“重镇”,将以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入驻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高铁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共同服务国家重大标志性工程,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铁科技产业总部集群。
今年来,武昌区与国铁城投同频共振,锚定高铁科技产业总部楼宇的定位,招商团队聚焦研发、运营、金融、服务等资源要素,围绕工程科技、装备科技、通讯科技等细分领域,迅速聚拢一批高铁科技企业和总部机构。
武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江沿岸铁路集团等央企、国企总部入驻,将持续强化武昌滨江商务区总部集聚效应,推动高铁产业升级,助力武汉打造成为高铁科技产业高地。
国铁城投发展(武汉)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围绕高铁工程科技、装备科技、通讯科技等细分领域,瞄准高铁科技产业上下游知名企业招大引强,尽快在楼内打造“高铁科技全产业链生态圈”。
2024年厦门完成公路、铁路、公交场站等交通建设项目投资95亿元,厦金大桥、厦门新机场综合交通中心、新324国道提升改造稳步推进,8.13亿人次畅享厦门公共交通智慧出行、绿色出行。 15天上午,厦门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周丹蓉做客厦门市政府网,介绍2024年厦门市交通运输发展情况。 交通码用户数已超470万 据统计,2024年,全市对外交通客运总量为11309.3万人次,同比增长7.97%;其中,铁路5639.6万人次、民航2790.7万人次、公路2435.3万人次、水运443.7万人次。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8.13亿人次,同比增长2.3%;其中,地铁2.67亿人次,快速公交(BRT)0.82亿人次,常规公交4.64亿人次。 2024年,厦门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一码五场景通乘的城市,并实现了支付宝App上线、全国老年人刷码免费乘车和外籍人士境外手机刷码乘车等功能应用。目前,厦门交通码用户数超过470万,累计使用量近1亿人次。 厦金大桥建设取得突破 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动工建设至今,已取得多个突破进展。项目主体土建部分五个标段已于2024年1月全线开工建设,岛内观音山通往刘五店航道桥西主塔2497米栈桥顺利合龙,刘五店航道桥东锚碇钢沉井成功着位,东主塔桩基浇筑完成,正式进入水上施工阶段;项目上部钢箱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