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展消息12月21日,青岛地铁1号线碳纤维示范列车项目顺利通过专家评审。作为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1.0碳星快轨将在青岛地铁1号线为广大乘客带来前所未有的出行体验。
地铁列车迈入绿色发展新阶段
绿色低碳是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战略方向,轻量化设计是实现轨道车辆绿色化、低碳化的关键技术。为满足速度及安全性方面的更高要求,电机、监测设备、传感器等安装设备质量增加,而继续采用原有的结构轻量化对策,很难提高轻量化水平。复合材料的应用将成为转向架轻量化技术的一种突破。碳纤维因具有轻质、高强度、抗疲劳、耐腐蚀等优点,被称为“新材料之王”,它的强度是钢铁的5倍以上,但重量不到钢铁的1/4,是轨道车辆轻量化的绝佳材料,代表着未来轻量化材料技术发展方向。
青岛地铁与中车四方股份携手,以青岛地铁1号线列车为基础,以下一代地铁研发平台为支撑,联合研制中国首列工程化应用、商业化运营的碳星快轨,攻克了碳纤维大型复杂主承载结构一体化设计、高效低成本成型制造、全方位智能检测维护等关键技术,首次实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商用地铁车辆主承载结构上的应用,标志着地铁列车领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绿色发展阶段。
实现绿色低碳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经过验证,1号线碳纤维示范列车具有更轻更节能、强度更高、结构寿命更长、环境适应力更强、全寿命周期运维成本更低等优势。
车身更轻盈,运行更节能。通过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辆实现大幅减重。与传统金属材料的地铁车辆相比,车体减重约25%,转向架构架减重约50%,整车减重约11%,运行能耗降低7%,每列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01亩,引领地铁列车实现全新绿色升级。
全寿命周期检修成本降低了22%
强度更高,结构寿命更长。采用更高性能的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实现轻量化的同时提高了车身强度。与采用传统金属材料相比,碳纤维转向架构架部件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耐疲劳性能更优,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环境适应力更强。更轻的车身,使列车拥有更优异的行驶性能,不仅可以满足线路更严格的轴重限制要求,而且减少了对车轮和轨道的磨耗。车辆还采用先进的主动径向技术,大幅降低了轮轨磨耗和噪声。采用更耐磨、更抗热的碳陶制动盘,实现减重的同时满足更苛刻的制动性能需求。
全寿命周期运维成本更低。得益于碳纤维轻量化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碳纤维地铁列车的轮轨磨耗显著降低,大幅减少了车辆和轨道的维护量,全寿命周期检修成本降低了22%。
1号线碳纤维列车上线运营,将是青岛地铁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市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的成功落地,对加快推动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链实现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实现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助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青岛地铁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5年,天津轨道交通迎来快速发展新阶段。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轨道集团”)公布了2025年的发展规划,涵盖线路建设、运营优化、技术创新及服务升级等多个方面。此次发布旨在进一步提升天津轨道交通的覆盖率、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为市民提供更高效、更舒适的出行体验,同时助力天津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2024年运营成果回顾 客运量与线路里程 2024年,天津轨道交通累计发送旅客2.38亿人次,同比增长7.8%。 运营线路总里程达317.2公里,覆盖全市主要区域。 轨道交通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升至28.7%。 服务与社会效益 轨道交通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 沿线商业区经济活力显著提升,带动就业增长约3.5万岗位。 二、2025年建设与扩展计划 新增线路与站点 2025年计划新增轨道交通里程约50公里,重点推进地铁6号线二期、10号线一期等项目建设。 新增站点覆盖滨海新区、武清区等区域,进一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预计新增站点将惠及100万市民,缩短通勤时间。 技术升级与智能化改造 引入无人驾驶技术,计划在6号线试点运行无人驾驶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