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1月13日)晚上进行的市人大代表询问、政协委员咨询活动中,代表和委员纷纷向本市交通、规划、应急等部门负责人询问和咨询。其中,市规自委介绍,今年本市交通领域规划将继续以公共交通为优先,19号线北延等轨道交通线路将力争开工,轨道网络和公交线网将进一步“融合发展”。
“您看这是北京市交通委发的文件,并且是永久性的,正好牵扯到关于实施立交桥下空间利用,缓解交通拥堵工程的内容。”晚上7点多,在市人大代表询问、政协委员咨询活动现场,市人大代表、北京北方出租公司驾驶员王建生正向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询问,他带来了有关充分利用桥下空间、增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方面的建议。
对此,市交通委答复说,今年,北京将对燕莎桥、北苑高架桥等17座重点桥系的桥下空间进行提升,织补交通、停车等公共服务,见缝插绿打造“花园桥区”。同时,本市还将对三环路、四环路、国省道、轨道交通234座桥系的桥下空间,开展环境整治工作。
市交通委副主任李亚宁答复代表说,桥下空间的使用首先就是满足交通,无论是动态交通也好,静态交通也好,通过增设掉头、左转、右转车道,来满足机动车动态的交通的出行。停车要在桥下空间建一些停车场来满足周边百姓的停车的需求,解决中心城的核心区停车难的问题。桥下空间的利用还要兼顾城市应急保障功能,比如应急、清扫等方面。此外,结合北京花园城市的建设,还将利用桥下空间打造一些小景点,或者是结合桥的情况实施绿化,让桥下空间美起来,也给周边的群众提供一些服务。
在交通规划方面,今年,本市仍将以公共交通为优先,实施一批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还将进行公交线网的优化和重点道路工程的推进。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一级巡视员张亚芹介绍,相应的轨道交通会陆续在今年开工,包括11号线、19号线北延等一系列项目,还有一些在施的轨道交通会竣工,包括13号线拆分的项目等。另外,围绕着公交线网的优化,公交场站、公交车修理厂还有公交中心站,将尽量在四、五环之间布设,既照顾到中心城也要照顾到相关的周边新城。围绕着轨道交通多开行微公交,远郊新城会提供“面状服务”,把轨道网不密的地方和服务不到的地方用公交线网来解决,提供“两网融合”服务。
今年,一批交通项目也在陆续进展当中,比如,丰台西部一些道路项目,京秦高速,姚家园路(东延)等一系列的交通项目,有的是正在建设马上开工,有的是基本方案稳定了。
另外,市应急管理局在活动现场介绍,今年,本市将统筹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一个目标”,编制本市“十五五”时期应急体系规划,还将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治理和自然灾害防治“两大体系”。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罗明说,今年市应急管理局将及时明确职责交叉、责任悬空领域的安全责任,协调推动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成效。持续开展街乡镇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编制灾害救助工作规范,完善防汛指挥机制,强化森林防灭火基层基础。多措并举提升指挥处置、应急准备和基层基础“三种能力”,深化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健全法定节假日和重要时期多部门、跨区域联勤值守机制,稳步提升预警信息有效覆盖范围和精准发布能力。
同时,抓好市级专业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快速救援处置和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持续宣贯《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应急,提升直达网格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效能。强化智慧应急“一个支撑”,稳步推进智慧应急三年计划实施,完成安全生产非现场监管、督察等两个系统,持续强化“企安安”应用质效,切实为基层减压赋能,奋力推动年度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5年,天津轨道交通迎来快速发展新阶段。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轨道集团”)公布了2025年的发展规划,涵盖线路建设、运营优化、技术创新及服务升级等多个方面。此次发布旨在进一步提升天津轨道交通的覆盖率、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为市民提供更高效、更舒适的出行体验,同时助力天津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2024年运营成果回顾 客运量与线路里程 2024年,天津轨道交通累计发送旅客2.38亿人次,同比增长7.8%。 运营线路总里程达317.2公里,覆盖全市主要区域。 轨道交通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升至28.7%。 服务与社会效益 轨道交通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 沿线商业区经济活力显著提升,带动就业增长约3.5万岗位。 二、2025年建设与扩展计划 新增线路与站点 2025年计划新增轨道交通里程约50公里,重点推进地铁6号线二期、10号线一期等项目建设。 新增站点覆盖滨海新区、武清区等区域,进一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预计新增站点将惠及100万市民,缩短通勤时间。 技术升级与智能化改造 引入无人驾驶技术,计划在6号线试点运行无人驾驶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