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记者从郑万高铁通车宜昌(兴山)段新闻发布上了解到,“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形成“米”字高铁网,高铁通车里程将达270公里。
6月20日,我市首条“350”高速铁路——郑万高铁兴山段,经过6年艰苦建设通车运营,标志着宜昌正式开启崭新的高铁时代。郑万高铁建成,写下宜昌高铁客运网的首笔。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从“一”向“十”,连笔续写“米”字高铁网:建成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开工沿江高铁宜昌至涪陵段、呼南高铁宜昌至常德段;谋划推动西安至十堰至宜昌高铁。
目前,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已累计完成投资52亿元,占总投资的30%,计划2025年通车,最快2024年底建成;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于今年2月开钻首根桩基,已经全面转入实质性施工阶段;沿江高铁宜昌至涪陵段、呼南高铁宜昌至常德段等正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上述项目建成后,宜昌高铁东西向形成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至涪陵、宜昌至兴山至万州“双通道”,南北向形成呼南通道襄宜常、西安至宜昌至常德(张家界)“双路径”,最终形成“米”字高铁网。
届时,宜昌铁路通车里程预计达到930公里,其中高铁通车里程270公里。山不再高、路不再远。市民1小时可到达武汉、常德、万州、十堰等城市,2小时可到达重庆,4小时可到达北上广深, 400多万宜昌人民将乐享高铁“红利”。
记者从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获悉,据近日正式印发的《成都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发展规划》,2025年年底成都市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将全面实现新能源化(纯电动或氢能源)。 在成都道路上行驶的新能源公交车。(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提供) 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成都市要建设低碳环保的交通运输体系。具体来说,到2025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65%,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上,推动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下降到35分钟左右。 在公共交通出行方面,规划提出,依托轨道交通站点持续优化快速公交、高峰快线、主干公交、社区公交等公交体系,新增及调整公交接驳地铁线路100条。此外,还将推动提升常规公交准点率,通勤时段常规公交平均车速提高至18公里/小时,平均候车时间降低至5分钟。 据悉,目前成都公交共建成充电点位80余个,充电设备370余套,总充电量超4亿度,满足4800余辆新能源公交车充电需求,减少碳排放43万余吨。今年上半年,成都公交投用了800辆新能源公交车,下半年还将陆续上线2000余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