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上午,南昌市百台AED投放启动仪式在地铁大厦裙楼一楼大厅举行。记者从仪式上获悉,南昌市今年将在公共场所投放150台AED。
启动仪式现场
AED,全称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 ibrillator),具有便携、易操作的特点,只要稍加培训就能熟练掌握操作,适合非医护人员在紧急状态下使用,被称为“救命神器”。据了解,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达55万人,其中90%发生在医院外,而抢救成功率不到1%。大部分猝死,都是心搏骤停所致,如果在“黄金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大约有50%的抢救成功率,如果使用AED配合进行电击除颤,抢救成功率高达90%。因此,加快公共场所配备AED,并培训能救、敢救、会救的救护员刻不容缓。
今年以来,南昌市、县(区)两级红十字会在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采购70台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捐赠和“5·8人道公益日”网络众筹活动,累计筹措150台AED应急救护一体机(含AED),投放至南昌地铁站点和群众相对集中、人流密集的旅游景区、政务服务大厅、学校、会议中心等公共场所,为各公共场所提供能在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的工具,确保各场所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置,为广大市民出行添一份安全保障。
首批移交的应急救护一体机
据介绍,150台应急救护一体机最迟将在第三季度全部完成投放,首批移交的43台均由爱心企业捐赠,主要投放在地铁沿线站点,实现地铁1号线所有站点和2、3、4号线换乘站的全覆盖。
记者从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获悉,据近日正式印发的《成都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发展规划》,2025年年底成都市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将全面实现新能源化(纯电动或氢能源)。 在成都道路上行驶的新能源公交车。(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提供) 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成都市要建设低碳环保的交通运输体系。具体来说,到2025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65%,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上,推动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下降到35分钟左右。 在公共交通出行方面,规划提出,依托轨道交通站点持续优化快速公交、高峰快线、主干公交、社区公交等公交体系,新增及调整公交接驳地铁线路100条。此外,还将推动提升常规公交准点率,通勤时段常规公交平均车速提高至18公里/小时,平均候车时间降低至5分钟。 据悉,目前成都公交共建成充电点位80余个,充电设备370余套,总充电量超4亿度,满足4800余辆新能源公交车充电需求,减少碳排放43万余吨。今年上半年,成都公交投用了800辆新能源公交车,下半年还将陆续上线2000余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