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交一航局承建的我国北方第一条大型跨海沉管隧道工程——大连湾海底隧道E17管节顺利完成安装。“这是我国首制沉管安装船组‘津安2’‘津安3’联合安装的第50个沉管,标志着这对‘姊妹船’已成为世界上安装沉管最多的施工船组。”7月9日,正带领团队在烈日下套装最后E18管节的“津安2”“津安3”总船长刘建港说。
“安装船‘津安2’、‘津安3’是姊妹船,2012年9月26日建成并投用,是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沉管安装建设的功勋船舶,主要负责运输和安装工作。两艘安装船连接在一起作业,长40.2米,型宽56.4米,设计吃水5.4米,吊重吃水7.3米,是世界上体积最大最先进的浮运安装施工船组。”刘建港介绍。
7月9日,刘建港带领团队套装E18管节,为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最后一个沉管安做准备。刘建港摄在港珠澳大桥隧道工程中,这对“姊妹船”成功完成33个沉管安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浮运安装经验,这也是大连湾海底隧道17个沉管得以快速顺利安装的前提和基础。浮运安装的时候,“姊妹船”一前一后连接在一起将6万吨左右的沉管精准安装至海底指定位置,连接在一起的“姊妹船”相互配合完成浮运安装任务。安装结束后,两船分开,各自完成舾装件拆卸任务后驶离作业海面。“我陪伴和驾驶‘津安2’至今有6年了,我们的船本身没有动力,主要通过缆绳来控制管节位移。缆索分为吊索缆索L,安装缆索H,系泊缆索M。这些字母的位置我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它。”“津安2”船长袁明东说,我们主要负责沉管安装,为了保障浮运时沉管的安全,我们需要精准把握航行速度,一般保持在每分钟1.85米。”“我驾驶‘津安3’有3年了,浮运安装的时候虽然连接在‘津安2’的后边,但是‘姊妹船’的主船,管节的浮运,安装,测控,拉合等重要系统都在这个船上,所以,对操作员的把控要求特别高,不同的任务阶段需要提供不同的速度。比如,沉管下放速度一般保持在每分钟0.01米,这些操作都需要操作工反复实践和演练才能精准达到的。3年来,看到一个个6万吨左右的沉管在眼前沉入海底,为祖国筑起海底通途,我就特别激动特别自豪,再苦再累都值得。”“津安3”船长于兴厅激动地说。
“随着安装船组E17管节顺利安装,沉管隧道贯通在即,项目团队和这对“姊妹船”正在全力推进E18管节和最终接头的安装工作,向大连湾海底隧道沉管安装“收官之战”发起冲刺。”刘建港信心满满地说。
刘建港总船长在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E17管节安装“津安3号”指挥船上
大连湾海底隧道是中国北方第一条大型跨海沉管隧道工程,也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项技术条件复杂、环保要求高的跨海交通工程。隧道全长约5.1公里,包括新建海底沉管隧道工程、陆域段隧道工程、道路工程等,其中沉管海底隧道长3035米,由18节预制管节组成,单节沉管最大重量约6万吨,相当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舰的排水量。
2025年,天津轨道交通迎来快速发展新阶段。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轨道集团”)公布了2025年的发展规划,涵盖线路建设、运营优化、技术创新及服务升级等多个方面。此次发布旨在进一步提升天津轨道交通的覆盖率、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为市民提供更高效、更舒适的出行体验,同时助力天津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2024年运营成果回顾 客运量与线路里程 2024年,天津轨道交通累计发送旅客2.38亿人次,同比增长7.8%。 运营线路总里程达317.2公里,覆盖全市主要区域。 轨道交通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升至28.7%。 服务与社会效益 轨道交通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 沿线商业区经济活力显著提升,带动就业增长约3.5万岗位。 二、2025年建设与扩展计划 新增线路与站点 2025年计划新增轨道交通里程约50公里,重点推进地铁6号线二期、10号线一期等项目建设。 新增站点覆盖滨海新区、武清区等区域,进一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预计新增站点将惠及100万市民,缩短通勤时间。 技术升级与智能化改造 引入无人驾驶技术,计划在6号线试点运行无人驾驶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