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中国智能交通协会2023年度第一期“创新·赋能”行业交流活动(以下简称“活动”)在南京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主办,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百度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协会城市交通专委会、协会道路交通优化与控制专委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学院支持。
本次活动以“城市交通治理数字化新发展”为主题,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山西、青海、四川,南京、郑州、西安、宁波、厦门、珠海、常州、无锡、保定、泰州等30余个省市交通管理部门领导,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方工业大学、广东警官学院、江苏警官学院、湖南警察学院等高校院所专家,以及协会会员单位的300余名代表参会。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李朝晨致欢迎辞,他指出数字化技术是交通治理变革的内在驱动,是解决城市交通治理疑难杂症和沉疴痼疾强有力的手段,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在城市交通场景的落地应用,能够强化交通治理信息化,有效提升交通精准感知、精确分析、精细管理、精心服务能力。
东南大学土建交通学部王炜主任,进行了题为《现代城市交通演变与治理数字化的技术趋势》的分享,他指出:在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不同阶段,交通数字化的重点与表现形式并不相同,但不管在哪个阶段数字化一直是支撑交通供需平衡的基础技术,而交通数字化中最核心的,是以交通数字化为基础的交通分析模型。
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中心杨晓光主任,进行了题为《城市交通体检与综合智理》,他强调:破解交通问题需要综合智理,要把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结合起来,从末端管理向前端治理转变,城市交通及其建设与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交通健康智能诊断系统是交通问题对策之魂。
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顾怀中总工程师,进行了题为《智慧城市交通管理关键技术需求分析》的分享,他认为:基于GIS的交通管理数据底盘要关注交通信息的空间关联,应该通过不同的信息体现空间关系,从而实现通过空间关系提取交通变化规律。由信息到规律,我们关注的还不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城市交通研究分院赵一新院长进行了题为《城市交通治理知识图谱标准化与应用探索》的分享,他强调: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在交通建模复杂性和多阶搜索性能上存在短板,而知识图谱的多源数据融合和多阶深度检索效率优势明显。城市交通治理领域的知识图谱应用体系尚属空白,交通治理知识图谱的设计技术体系亟待构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学院马骏教授进行了题为《面向新工科建设和公安交管人才培养,搭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实践创新平台》的分享,他指出现阶段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面临学科研究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等问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成立了交通安全行为科学实验室,以期对接公安实战需求、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探索新工科自主发展、自我激励机制。
来自北京、济南、宁波、保定、平潭城市交通管理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企业代表围绕活动主题进行前沿技术与落地案例分享。
活动同期,举办了城市交通管理经验交流闭门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安全行为科学实验室揭牌仪式。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创新·赋能”行业交流活动是协会面向智能交通行业相关领域产、学、研、用的需求与发展组织开展的专题公益活动。2023年度第二期活动将于5月份举行,敬请行业同仁持续关注。
记者从轨道交通集团获悉,截至5月27日,天津地铁全网安全运营7000天,累计安全运送乘客41.7亿人次,列车正点率、运行图兑现率均达到99.99%。 7000天里,天津轨道交通秉承“慎、严、细、实,零缺陷”的安全理念,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夯实运营安全体系。一是全面开展三级运营管理模式和双控体系建设,完善大客流踩踏、列车脱轨相撞、保护区结构坍塌、淹水倒灌、火灾5项重大风险管控,梳理6000余项不同等级风险,均制定有效管控措施。二是建立三级应急协调处置体系,形成“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高效信息传递机制,实现预警信息、突发事件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和处置。三是建立“1+4+N”多专业智慧运维体系,通过1个智慧运维中心、4大应用专业、N项智能检测监测设备,实现设备状态数字化、管理决策智能化,提升设备设施运行安全。四是在全网各车站、段场、变电所、过渡段、风井等1400余个重要点位,储备水泵、沙袋、防淹挡板、彩条布等防汛物资24000余件,配备抢险车80余辆,应急抢险队员2100余人。 7000天里,天津轨道交通秉承“快捷无忧,贴心一路”的服务理念,将有温度的服务贯穿到每一个细节。一是持续优化票务政策,坚持让惠于民。先后发行学生优惠票、老人优惠票、“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