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份,中国客车市场终于从“至暗时刻”迎来了“曙光隐现”。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5月份,其重点关注的32家客车企业共销售6米以上客车5766辆,同比下滑34.82%,环比增长29.84%。这说明客车市场正在走出低谷,呈现出积极信号。
春去夏来,新冠肺炎疫情依旧困扰着不少城市,大家期盼已久的“五一”小长假和端午假期也陆续“泡汤”,不少人因为封城受困家中,客运站出现接连关闭的现象,公路客流量自然没有出现小高峰,市场需求被再度压制,公交、旅游团体、公路班线等细分市场均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但随着部分地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按下“重启键”之后,客车市场也逐渐出现抬头的迹象。
5月:宇通比亚迪中通居前三,11家企业实现环比增长
5月份,6米以上客车销量排行榜中,宇通客车稳居行业第一,销量为1766辆,环比增长14.53%,市场份额为30.63%,行业龙头稳健风采依旧。
比亚迪以707辆的销量居第二位,环比增长33.65%,市场份额也由4月份的11.82%上升至12.26%,发展势头良好。
中通客车销量为482辆,环比增长13.41%,市场份额为8.36%,居第三位。
“三龙”分列第4-6位,其中,金龙客车领跑,销量为453辆,环比增长43.81%。
前15位企业中,同比增长的仅有金旅客车、奇瑞万达、福田欧辉、安凯客车、开沃汽车(南京金龙)、黄海客车6家。其中,同比增幅最高的是奇瑞万达。
环比增长的有宇通客车、比亚迪、中通客车等11家。其中,环比增幅最高的是开沃汽车(南京金龙),高达1333.33%,表现十分抢眼。
而同比环比“双增长”的企业仅5家,分别为金旅客车、奇瑞万达、福田欧辉、安凯客车、开沃汽车(南京金龙)。
前5月:宇通中通比亚迪居前三,仅6家企业实现同比增长
1-5月份,行业销售6米以上客车26565辆,同比下滑17.76%。
具体而言,宇通客车以7518辆遥遥领先,稳居第一,市场份额为28.30%。
中通客车销量为2739辆,市场份额为10.31%,居第二位。
比亚迪以2473辆的销量位居第三,同比增长28.74%,市场份额为9.31%。
前5月累计销量破千辆的还有金龙客车(2368辆)、金旅客车(2030辆)、福田欧辉(1787辆)、海格客车(苏州金龙,1582辆)。
前15位企业中,仅比亚迪、金旅客车等6家企业实现同比增长。增幅最高的是成都客车,高达2136.36%,黄海客车也高达933.33%,这主要是因为这两家企业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
5月份已过去,本来充满希望的2022年即将过去一半,但受疫情不断“反扑”的影响,客车市场的数据一直不太好看。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这些数据虽然不足以激荡人心,却隐藏着客车人的坚韧与不屈。相信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各地各部门保畅、稳链、纾困政策效应会逐步显现,客车行业也将再现勃勃生机。
新华社上海6月23日电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上海经过多年积累,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取、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等重要技术和生产工艺,目前已建成10座加氢站和近30公里输氢管道,为氢能的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按照规划,到2025年,上海计划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建成3到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到2035年,上海计划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