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北京聚兴华通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牟晓杰,用诗句形容公司入驻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的过程。
随着国家各级政府氢能产业政策的不断出台,聚兴华通现在已基本实现了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零部件的100%国产化,更是吸引了多家关键零部件企业集聚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目前,园区已有150余家企业注册,42家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完整产业链。
疏整促孕育高精尖
聚兴华通的母公司,是“中国氢能第一股”亿华通。“给公司名字里加上‘聚兴’二字,就是希望更多高质量企业汇聚大兴、扎根大兴。”牟晓杰自信地说,企业的专业水准,加上大兴区的战略眼光、产业布局、优质服务,一定能让被誉为“未来能源”的氢能成为大兴继西瓜、生物医药、机场之后的又一张新名片。
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内一家企业,工人在忙碌组装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2019年,亿华通计划在北京成立全资子公司,专注于氢能发动机研发制造。走访了本市不少地方,牟晓杰还是有些发愁,“想找个氢能专业园区,不容易。”直到清华工研院的专家团队,向亿华通推荐了正在谋划建设国际氢能示范区的大兴。
当年,这里还是一家老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厂,由于不符合首都战略定位,正在进行腾退。“老厂房在腾退拆除过程中,我们同步筹建氢能示范区。与亿华通达成合作后,企业从研发、生产、测试、应用相协同的角度,深度参与了园区规划设计。”大兴区发改委副主任孙洛夫说,国际氢能示范区北区5.4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仅用1年就建成投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正是大兴在产业转型中孕育“高精尖”项目集群的催化剂。
公共测试平台服务京津冀
厂房可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全球最大的加氢站,稳定供应氢能;氢气管道直接与测试平台相连;周边的高速公路、物流基地和机场都是应用场景;入区企业可享受扶持政策,员工还能入住公租房……牟晓杰说,公司在2022年正式落户氢能示范区,大兴区各级部门当年在招商阶段许诺的一切,而今都已成为现实,“蓦然回首,成就双赢。”
在氢能发动机领域,电堆、双极板、膜电极、空压机、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氢气循环系统被统称为“八大关键零部件”,是企业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多个关键零部件制造商的厂房,全都围绕聚兴华通而建,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产能。“这样布局,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围绕龙头企业补链强链,快速打造氢能发动机领域上下游产业链。”园区运营主体水木兴创产业服务总监谢韬说,示范区内还有一栋产业孵化器,初创企业可以享受精准投资、资源对接等多种专业服务。
聚兴华通组装好的氢能发动机,在厂房隔壁就可以模拟不同工况测试气密性、安全性。测试平台的氢气,正是来自园区西南角的全球最大加氢站。除了企业专属测试平台,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还建设了公共测试区,京津冀地区的氢能企业都能来此享受专业、快速、便捷、高效的测试服务,促进产品迭代升级。
再添4.7万平方米产业空间
为支持氢能企业科技创新,大兴区作为牵头城市联合11个城市(区)申报的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于2021年8月正式获批,全球最大加氢站也已面向社会车辆开放。
2021年12月底,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启动会议也选择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召开,宣布将以北京的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绿色能源共同体。“京津冀地缘相接,产业相融,具备共同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的先天优势。大兴布局氢能产业,恰逢其时。”孙洛夫表示。
更加令人期待的是,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的产业空间还将继续扩容。南区一期、二期项目,总计新建了4.7万平方米的科研办公楼、生产厂房和测试车间,预计将于下月正式投入运营。规划中的南区三期项目建筑规模约5万平方米,预计2024年建成。未来,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将着力打造成为“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产业创新高地。
3月22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轨道交通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据成都轨道集团总调度长徐安雄介绍,目前,成都地铁累计发送乘客超95亿人次,工作日单日客流量常态化保持在600万人次以上,线网运营水平与各项关键运营指标持续位居国内第一方阵。 如何继续提升市民乘客通勤体验感受、打造文明出行场景,徐安雄表示,成都将采取运力错峰配置、精准投放大站空车、快慢车差异化开行等措施,划梯度、分层次精细化配置线网运力,推进重点车站的扩能改造,满足乘客多元化快速出行需求,确保运营线网高效运行。 成都在国内行业首创的“文明365”服务长效机制运行情况如何? 徐安雄说,成都以提供全龄友好出行服务为目标,开展“轨道文化进校园”,打造“儿童乘车体验馆”互动平台、母婴候车室、高低位爱心窗口等全龄友好设施,设置无障碍的渡板、电梯、卫生间、盲文盲道等服务设施。 为了向乘客提供一体化便捷服务,只需下载一个APP,即可实现跨城乘坐轨道交通,徐安雄介绍,“成都先后与重庆、西安、南昌、郑州、广州等5座城市实现轨道交通出行二维码关联互通,市民乘客一码在手畅游无阻。” 在乘客体验方面,15座车站上线“同站过街”服务,所有地铁线路实现“列车分区控温”,6座车站投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