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起,北京公交集团正式承接通州区域全部70条公交线路,同时通州及中心城区部分线路驾驶员率先佩戴情绪感知手环,利用科技手段加强驾驶员身心健康管理。
据介绍,情绪感知手环看起来像一块白“表盘”、黑表带的手表。这个为驾驶员定制的手环可以进行七种体征监测,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氧、运动、血压、睡眠,还可以监测抑郁、焦虑等情绪状态。为公交司机配感知手环,可以实现实时测量、异常预警、线下核查、情绪感知,为公交司机心理健康提供坚实保障,生动彰显了北京公交集团“以人为本”理念,这一暖心之举,赢得了社会舆论的广泛称赞。
目前,全国约有100万名公交司机,每天承担着1.9亿人次的公交出行,安全责任重大。公交司机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安全行车。近年来,公交驾驶员的身心健康问题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如何关爱公交司机身心健康提出意见建议。比如,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周淑英向全国人大会议建议,加强公交驾驶员的身心健康管理,每年对从业司机体检两次,加强心理健康辅导。
强化公交司机的身心健康管理,既重要又迫切。公交司机的个人年龄、身体状况各不相同,尽管各地公交公司积极推行公交司机定期体检制度,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难以排除一些意外情况发生。如公交司机在行驶中突发脑溢血等疾病,危及其本人和乘客的人身安全,甚至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安全事故。
国务院安委会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提出:汇聚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生命线、大型综合体等城市风险感知数据,加快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公共信息系统。北京公交集团为驾驶员配置感知手环,应用主动安全预警系统和异常行为判别系统,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对驾驶员的身心异常情况实现提前预警。
在此基础上,还能由点及面、举一反三,精准研判,及时发现共性和规律性问题,有的放矢、靶向施策,做到抓早抓小、防患未然,并为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公共信息系统加力赋能。因此,此举既蕴含着对于驾驶员个体的人文关怀,也能及时掐掉交通事故发生的“捻子”,为公共安全多上一道“保险”,取得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
这种科技创安的思路和做法,不仅可以在其他地方的公交系统推广,也能为其他领域安全生产提供有益借鉴。目前我国有3000万货车司机,不少司机健康意识欠缺,心理压力大,健康问题堪忧。倘若货运企业也能为货车司机们配置情绪感知手环,同样可以用技术来消解“带病开车”发现难等难点痛点,使道路货运运输事故率大幅降低。
安全生产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安全是企业最大的责任,也是最大的效益。有安全经济学家给出了这样的研究结论:一分钱的安全投入可产生五分钱的经济效益。各地各有关方面应坚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牢抓实安全生产,勇于开拓创新,为安全不惜投入,努力强化科技支撑和供给,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举,多管齐下,使安全防线越来越牢固,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这正是北京公交集团为驾驶员配置感知手环带来的有益启示。
新华社上海6月23日电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上海经过多年积累,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取、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等重要技术和生产工艺,目前已建成10座加氢站和近30公里输氢管道,为氢能的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按照规划,到2025年,上海计划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建成3到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到2035年,上海计划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