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工程(唐家沱-黄岭段)将于本月通车,这不仅是两江新区龙兴片区首条开通的轨道线路,也将是第一条开到果园港的轨道线路。这条新线路有什么特色?6月8日,重庆日报记者乘坐4号线二期列车,提前进行了打探。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4号线二期起于唐家沱站(不含),终于黄岭站,全长约32.8公里,共设15座车站,分别为铁山坪站、鹿栖站、果园物流枢纽站、鱼嘴站、雁坪站、石河清站、复盛站、三板溪站、龙驿大道站、龙兴站、高石塔站、普福站、桐梓林站、石船站、黄岭站。全线与三条轨道线路换乘,分别在鹿栖站和龙驿大道站与规划8号线换乘,复盛站与规划15号线换乘,普福站与规划14号线换乘。
机器人进车站,为乘客提供购票和引导服务
▲6月8日,在轨道交通四号线二期铁山坪站,智能机器人可以为乘客提供引导服务。 记者 罗斌 摄
科技感十足是记者对4号线二期的第一印象。据介绍,冷暖车厢、列车中部显示屏、走行部检测系统、无线传输等新技术在4号线二期集中亮相,让四号线新车“黑科技”满满。
在4号线二期的诸多站点中,铁山坪站就是其中的一座智慧车站。这个站点利用物联网、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实现车站态势全息感知。比如,该站安排有真人大小的机器人,不仅能为乘客提供购票服务,还能指引乘客前往卫生间及电梯等地。即将亮相的铁山坪智能客服中心,不但能为乘客提供充值、补票、购票等服务,还有失物招领、线路查询、在线留言等功能。
让人惊讶的高科技不限于此。记者了解到,4号线二期引入高频辅逆技术,较以往的系统从体积、重量上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同时,储能模块采用碱性蓄电池并配备蓄电池健康管理系统,使得整车辅助供电系统能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对蓄电池模块的全寿命周期检测。此外,该线路配备随车“医生”——走行部检测系统,每时每刻对车辆关键走行部件进行“体检”,让车辆运行更安全,乘客出行更放心。
值得一题的是,4号线车辆配置智能数据采集终端,对各系统设备运行状态和故障信息采集进行优化升级的同时,采用车地无线传输系统通过5.8G频率的WLAN网将车辆的运行状态信息和故障信息实时传递到运营监控中心,并对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处理,实现对车辆运行状况的全程跟踪及故障报警预警。
站内“橙白配”个性十足,车身色带融入重庆元素
▲6月8日,轨道交通四号线二期复盛站,未来将实现轨道十五号线和高铁的换乘。 记者 罗斌 摄
明亮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也是4号线二期工程的一大闪光点。
在4号线二期复盛站,记者刚下车就被车站的个性装饰吸引了眼球。
复盛站是4号线二期第六座车站。该站建成后将与在建的15号线实现站内换乘,与复盛高铁站连通,形成“零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成为龙盛片区的门户交通枢纽。
为展现门户枢纽的大气,复盛站的装饰装修以白色为基调,将线路色“太阳橙”元素贯穿各个车站;站内顶部造型舒展流畅,采用少量金属条板装饰吊顶,配以白色LED灯具点缀,打造顶部“裸妆”效果。
龙驿大道站是4号线二期最有特色的车站之一。该站位于两江大道与龙驿大道交叉口处,车站装修以时尚、现代、商业为主题,装饰材料选用玫瑰金色的哑光铝板材质,造型采用向上延伸、展开的发散形式来烘托出周边时尚氛围。
据介绍,4号线二期车站均采用橙白搭配,车辆整体设计清新灵动,车身外观设计采用4号线线路色“太阳橙”与白色协调搭配,车身色带造型融入重庆两江交汇元素,凸显包容大气。
“冷暖车厢”首次上线,乘客可体验“同车不同温”
▲6月8日,在轨道交通四号线二期铁山坪站,站台电子屏显示冷暖车厢,供乘客选择。 记者 罗斌 摄
不仅如此,在即将通车的4号线二期车站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充分彰显。
在龙驿大道等车站,两边站台的隔离栏上写有“供冷期间:强冷(或弱冷)”的字样。这是因为4号线二期工程对空调控制系统进行了升级,可实现对6节车厢温度分别进行设定,在重庆轨道交通中首次实现列车冷暖分区,满足不同乘客对于冷热体感的需求。
不仅如此,4号线二期车辆将车门上方的动态地图显示屏由原来的37寸增加到43寸,同时增加了列车中部显示器,全方位显示列车行驶、前方车站信息等信息,为乘客提供更丰富、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4号线二期车辆设计在延续一期平台车型既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采用大量新技术,实现整车安全和性能提升,具有更安全、更舒适、更环保、更经济的特征。” 据重庆轨道4号线建设运营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4号线一、二期线路贯通运行后,将串联重庆北站、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鱼复新城等区域,实现东部槽谷龙兴、复盛片区与中心城区其他区域快速通达。考虑停靠站点时间在内,市民乘坐轨道交通4号线从铁山坪到黄岭大约需要50分钟时间。
记者从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获悉,据近日正式印发的《成都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发展规划》,2025年年底成都市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将全面实现新能源化(纯电动或氢能源)。 在成都道路上行驶的新能源公交车。(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提供) 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成都市要建设低碳环保的交通运输体系。具体来说,到2025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65%,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上,推动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下降到35分钟左右。 在公共交通出行方面,规划提出,依托轨道交通站点持续优化快速公交、高峰快线、主干公交、社区公交等公交体系,新增及调整公交接驳地铁线路100条。此外,还将推动提升常规公交准点率,通勤时段常规公交平均车速提高至18公里/小时,平均候车时间降低至5分钟。 据悉,目前成都公交共建成充电点位80余个,充电设备370余套,总充电量超4亿度,满足4800余辆新能源公交车充电需求,减少碳排放43万余吨。今年上半年,成都公交投用了800辆新能源公交车,下半年还将陆续上线2000余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