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绿色出行宣传月,9月18日至9月24日是公交出行宣传周。随着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积极响应绿色出行,但如何满足人们对出行的时效性、便利性、舒适性的更高需求,让绿色出行更顺畅?
城市交通网记者在公交出行宣传周之际,对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进行了一个简短采访。
1、很荣幸有机会向您探讨关于如何提升公共交通效率的问题,现在道路拥堵厉害,老百姓出行,无非就是希望出行速度快一点,准时一些,所以无论用什么出行工具,能又快又准就行,作为业内人士,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程世东:要解决交通拥堵,让老百姓的整体出行效率最大化、出行更快捷,很重要的是要优化出行结构,就是让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出行,或者步行、自行车出行,在道路资源有限的情况能让所有人出行更顺畅,如果大家都开车的话,可能是都堵在路上。
同时,还要从城市规划布局的角度、从源头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果城市发展是组团式的,职住在城市均衡分布,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很多人在城市中心城区外围居住,到中心城区工作。这种外围住,城内工作的状况如果能够优化的话,那么公众的出行距离会更短,出行的方向也会更均衡,道路拥堵、通勤距离长、潮汐现象等突出问题可能会改善很多。所以城市的规划布局、源头上是最重要的。
2.从城市的规划、空间布局,到出行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那智慧交通,能否成为让出行更顺畅的一个手段呢?
程世东:智慧交通的确是能让交通更通畅,比如优化红绿灯的配时。现在一些大城市,早晚高峰之后,交通都是非饱和状态,这个时候提高红绿灯的配时能让出行更为顺畅。但它是有条件有限度的,比如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早晚通勤高峰期,整个道路就处于饱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再去优化的空间就不太大。要解决交通拥堵,解决老百姓的出行效率最大化,需要智能交通,但更要优化出行结构。
3、随着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持续深入,如何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出行?
程世东:如何让公交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其实反过来想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选择公交出行?我认为主要是速度慢和不准时、不可靠。
堵车是造成公交车辆速度慢、到站的时间不准的主要原因,路权优先就显得非常重要。包括公交专用道和信号优先,如果公交车道能真正连续成网,公交车全程没有拥堵,既能快起来,又能很好的解决准时的问题,这是在路段上的改进措施。
公交出行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车外的,比如等车、换乘和两端接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如何让等车时间变得更短呢?主要是发车频次的问题,发车频次增加了,等车的时间自然就缩短了。在现在客流量相对下降的情况下,需要车辆小型化一点,这样能经济地增加发车频次,车次多了,乘客的等待时间就会变短。
还有一个环节,“最后一公里”。从家到车站,车站到最终的目的地,,如何让时间更短、距离更短?除了尽可能的将站点做得更密一点外,需要考虑实际的步行距离。很多的城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已经做到了100%,但这个覆盖是以公交站点为圆心,以500米为半径画了一个圆,乘客需要行走的距离可不仅仅是这个距离,比如说现在很多的居民小区,只有一个大门,那么就需要绕半天,实际行走的直线距离和公交站点覆盖的500米差距很大。
4、这个问题您谈得非常细致入微,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程世东:这需要考虑开放小区、大院。首先要开放行人,也就是多设立行人出入口,这样的话,大家到公交站点的距离就会更短。
为什么老百姓不去坐公交车,是因为走到站点的时间太长,公交车速度慢、不准时,等车和换乘时间长等等。要按照这个逻辑去分析还需要做些什么,尽可能地提高公交的速度和准时性,门到门的时间至少不比小汽车差多少。
除了公交优先之外,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也都是绿色出行、道路集约的出行方式,也要鼓励。具体来说,步行道要有足够的宽度和平整度,要有树荫,让步行出行的环境变得更好。
自行车停放也是一样,公交、地铁、居民小区、办公楼等周边最便利的地方,应该设置充足的自行车停放空间等。
绿色优先,低碳集约,更好满足人们便捷、舒适的更高出行需求,让出行更美好,让城市更环保、更宜居!
12月26日,贵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情况。据悉,2024年贵阳市持续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生活方面,全市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占比达100%,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69%。 据介绍,绿色经济是贵阳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路径。绿色生产方面,贵阳市绿色工厂累计达56家、绿色工业园区累计达5个,前三季度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66.06%。 绿色消费方面,贵阳市累计创建绿色物流园区9个,全市直接拉动汽车、家电、家居换新销售额61.75亿元,占全省近50%。 绿色生活方面,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6.4%;绿色文明方面,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比例达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9.4%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 据统计,2024年以来,贵阳经济发展含“绿”量稳步提升,年末绿色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在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