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轨道交通展消息 8月12日清晨,随着2台无人机在昆明地铁在建线路区间隧道和运营线路高桥墩桥梁区段安全降落,标志着昆明轨道集团圆满完成了全省首次无人机巡检应用场景验证飞行测试。此次飞行测试是在无手机信号、无卫星定位导航的情况下完成,整个过程持续近50分钟,巡检线路近10公里。
以往,维保人员在巡检线路时,区间隧道采用步行+目视方式进行,对高架桥还要借助专用梯车、工程车等大型设备,从发现缺陷到拍照记录,再到问题标注,填写报告等,整个工序复杂且存在人眼无法看到部位、原因难以辨识等诸多问题。受限于工作“天窗点”限制,每名工作人员每天仅能巡检5-6公里线路,严重制约了相关工作的高效开展。
面对难题,昆明轨道集团组织相关单位成立技术攻关团队,全力开展工程算法研发与系统应用研究。针对隧道构件障碍物复杂,高架桥环境复杂等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攻关,顺利完成测试飞行,精准获取实时高清图像和高精度三维建模。
无人机系统采用国内首创自主飞行控制驾驶系统,在无手机信号、无卫星信号导航定位的情况下,无人机按照规划线路自主飞行、自主避障,对作业现场进行实时的三维环境扫描感知、摄影拍摄,实时重建3D动态模型。通过在地铁隧道、高架真实环境下的实际飞行巡检验证测试,详细测试自主无人机在真实环境中的工作能力,包括自主性、避障飞行、定位精度、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以及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通过无人机巡检,极大提高在复杂背景下,运营线路地铁保护、建构筑物巡检效率,相比人工巡检,无人机空中巡检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强等多种优势,可以自主执行巡查任务、自助绕障飞行、三维重建图像和高清图像回传,弥补人工巡检可能存在的盲区。通过实时分析图像、视频的方式提高巡检效率和质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地铁巡检工作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升地铁巡检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科技赋能,无人机技术应用为昆明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插上“飞行之翼”,与昆明地铁维保人员实现“人机同步、巡检互补”,开启了“空地立体化”巡检新模式。
昆明轨道集团积极响应省、市战略部署,主动融入城市发展大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全市低空经济以及关联产业发展,助力公司“2331”发展战略落地实施,拓展低空经济“新赛道”。
6月20日,第四代吉利醇氢电动轿车交车仪式在张家口市民广场举行,首批36辆醇氢电动轿车正式交付,主要应用于当地出租车行业。据了解,张家口市大力鼓励出租车经营者自愿更换电动出租车。目前,全市电动出租车保有量达1137辆,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张家口市巩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加快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推进新能源在城市公交、出租车和配送领域的推广使用,不断优化城市绿色出行环境,推动交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笔者在张家口市桥西区展览馆公交站看到,一辆辆车牌上印有“F”标识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从身边驶过,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目前,全市拥有绿色能源公交车2050辆,占公交车辆总数的90.4%,主城区绿色能源公交车辆占比100%。”张家口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已投运氢燃料电池公交车444辆,位居全国首位。 该市不断丰富氢能交通应用场景,氢燃料电池重卡已应用于当地煤炭运输服务以及建筑垃圾倒运领域。目前,该市有氢燃料电池提供动力的物流车725辆、牵引车3辆、仓栅车40辆。“动力系统由本地企业生产制造,具有快速加氢、功率高、续航里程长等优势。”张家口亿华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负责人李靖介绍,氢燃料电池重卡每加满一次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