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交通集团30日发布消息称,随着海上施工船舶的大抓斗稳稳地将最后一斗疏浚物装进驳船,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基槽疏浚工程全部完成。
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全长24公里,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其中沉管段长约5公里,由32个管节及1个最终接头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宽的海底沉管隧道。
“项目沉管隧道沉放安装的首道工序,就是要对隧道基槽进行处理。施工地处伶仃洋海域,具有地质条件复杂、基槽回淤量大、挖砂坑区域成槽难度大等特点。”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岛隧工程管理部工程师刘晓锋介绍。
据了解,基槽疏浚施工是沉管隧道工程的第一道工序,施工内容包括沉管隧道基槽粗挖、精挖、岩石处理、清淤及浮运航道疏浚等。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基槽设计线路上,除大量的泥沙外,还存在不少需要破除的海底硬岩,以及为隧道沉管先行施工的基础工程——深层水泥搅拌桩,其超出标高部分同样需要破除。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基槽施工由中交广航局负责实施,从2018年7月沉管隧道基槽疏浚工程开工至今,先后投入国内首艘精挖抓斗挖泥船、首艘深海清淤专用船、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等疏浚施工船舶累计17艘。在1400多个日夜里,建设者克服通航、环保、气候、地质等多重因素限制,在深中通道东、西人工岛之间挖出了一条长约5公里,宽约330米的深海基槽,并顺利完成沉管浮运航道的开挖,截至目前已保障26节重达8万吨沉管的顺利安装。
沉管隧道基槽设计的最深处约为40米,而施工区的原始水深仅在3至5米,在淤泥层极深、地质复杂的情况下施工,就像是在一块巨型“豆腐”中作业。巨大的疏浚工程量更需要超级装备支持,作为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对基槽开挖及清淤施工精度的要求也远超常规疏浚施工技术标准。“作为一项隐藏在水下的深海工程,其施工工序精度要求达到厘米级,是目前国内罕见的深水深槽高精度开挖及清淤施工,验评标准远远超出常规疏浚领域的标准。”中交广航局深中通道项目经理马定强说。
为此建设团队自主研发了国内首艘具有定深平挖功能的抓斗式挖泥船“金雄”轮,其精挖控制系统由数十个与7台计算机连接的传感器和监视器组成。凭借这套系统,“金雄”轮能够利用12米高、重达90吨的巨型抓斗,克服自身重力、海浪、海流等多重影响,在30米的海底,将基槽开挖精度控制在50厘米以内。
“基槽开挖过程中最难处理的就是海底的硬岩和DCM桩(深层水泥搅拌桩)。”中交广航局深中通道项目常务副经理杨景鹏介绍,深中通道沉管区域分布着近30万立方米的全风化花岗岩及中风化花岗岩,最大挖深处近40米,挖除难度极大。
以往类似工程一般采用水下爆破施工,但深中通道为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经过多次比选论证,采用重达35吨的凿岩棒进行深水凿岩施工,配合重型抓斗船清理碎石。这种深水深槽高精度岩石处理施工工艺,在全世界范围内鲜有先例。
经过4年奋战,深中通道的沉管基槽完成全部开挖工程,为最后6节沉管的浮运沉放创造了先决条件,为深中通道2024年如期建成通车、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及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厦门完成公路、铁路、公交场站等交通建设项目投资95亿元,厦金大桥、厦门新机场综合交通中心、新324国道提升改造稳步推进,8.13亿人次畅享厦门公共交通智慧出行、绿色出行。 15天上午,厦门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周丹蓉做客厦门市政府网,介绍2024年厦门市交通运输发展情况。 交通码用户数已超470万 据统计,2024年,全市对外交通客运总量为11309.3万人次,同比增长7.97%;其中,铁路5639.6万人次、民航2790.7万人次、公路2435.3万人次、水运443.7万人次。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8.13亿人次,同比增长2.3%;其中,地铁2.67亿人次,快速公交(BRT)0.82亿人次,常规公交4.64亿人次。 2024年,厦门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一码五场景通乘的城市,并实现了支付宝App上线、全国老年人刷码免费乘车和外籍人士境外手机刷码乘车等功能应用。目前,厦门交通码用户数超过470万,累计使用量近1亿人次。 厦金大桥建设取得突破 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动工建设至今,已取得多个突破进展。项目主体土建部分五个标段已于2024年1月全线开工建设,岛内观音山通往刘五店航道桥西主塔2497米栈桥顺利合龙,刘五店航道桥东锚碇钢沉井成功着位,东主塔桩基浇筑完成,正式进入水上施工阶段;项目上部钢箱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