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清晨,武汉地铁集团质量安全监察部工程师刘伟来到12号线科普公园站,超大直径盾构机“江城卓越号”正在地下掘进,穿越长江,到现场查看施工质量和进度是他每天的工作内容之一。
刘伟(右)在地铁12号线科普公园站检查管片质量
戴好安全帽,拿上塞尺,刘伟深入32米深的盾构始发井,从隧道口步行约150米,到达相当于4层楼高的“江城卓越号”,他爬上台车,开始检查。
“这台越江隧道盾构机直径12.55米,将从青山区科普公园站穿越长江,到达江岸区丹水池站。它就像一座地下工厂,前面刀盘转动开挖泥土,一片片管片吊装下来,运入隧道,开始拼装,形成地铁隧道。”刘伟介绍,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12号线施工质量安全检查。
刘伟(右)在地铁12号线科普公园站查看施工质量和进度
刘伟一边用塞尺测量管片,一边对记者说:“管片施工是地铁施工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它的质量直接决定地铁隧道的安全,不能有丝毫马虎。”现场,他一直紧盯施工人员拼装管片的过程,定位必须精准,压紧密封条,密切关注千斤顶顶推管片过程,不能出现错位和裂纹。
“一片管片重达13.5吨,越江隧道由多块管片拼装而成,用手触摸,内壁光滑,而且没有色差,能够达到这种质量水平,从挑选混凝土材料、工厂预制、养护、运输至现场,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标准化。”刘伟介绍,以前这种超大直径的隧道管片多是从外地水运到汉,如今江夏已有工厂,实现了本地生产。
刘伟(右)在地铁12号线科普公园站查看施工质量和进度
施工方中铁十四局盾构经理孙锦涛介绍,位于江夏的生产基地已实现管片生产自动化、标准化。“例如,为了没有色差,同一批管片原材料必须一致;定期对模具进行三维激光检测,保证不变形;先蒸后泡,养护到位。”他说,管片“外美内实”,才能拼装出一条既美观又拥有高质量的地铁隧道,两块同型号管片要像“双胞胎”一样。
刘伟介绍,科普公园站-丹水池站区间长约4公里,是国内最长穿江地铁隧道。12号线是武汉首条地铁环线,全长59.9公里,设站37座,线路两次穿越长江,一次穿越汉江。“12号线连通武汉三镇,串联起7个中心城区,极大地方便市民出行,我们将严格监控质量安全,为建设质量把好关。”
2024年厦门完成公路、铁路、公交场站等交通建设项目投资95亿元,厦金大桥、厦门新机场综合交通中心、新324国道提升改造稳步推进,8.13亿人次畅享厦门公共交通智慧出行、绿色出行。 15天上午,厦门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周丹蓉做客厦门市政府网,介绍2024年厦门市交通运输发展情况。 交通码用户数已超470万 据统计,2024年,全市对外交通客运总量为11309.3万人次,同比增长7.97%;其中,铁路5639.6万人次、民航2790.7万人次、公路2435.3万人次、水运443.7万人次。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8.13亿人次,同比增长2.3%;其中,地铁2.67亿人次,快速公交(BRT)0.82亿人次,常规公交4.64亿人次。 2024年,厦门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一码五场景通乘的城市,并实现了支付宝App上线、全国老年人刷码免费乘车和外籍人士境外手机刷码乘车等功能应用。目前,厦门交通码用户数超过470万,累计使用量近1亿人次。 厦金大桥建设取得突破 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动工建设至今,已取得多个突破进展。项目主体土建部分五个标段已于2024年1月全线开工建设,岛内观音山通往刘五店航道桥西主塔2497米栈桥顺利合龙,刘五店航道桥东锚碇钢沉井成功着位,东主塔桩基浇筑完成,正式进入水上施工阶段;项目上部钢箱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