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自动运行系统已经成为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高频词”。重庆哪些在建线路将推进全自动运行系统?目前进展如何?记者对有关单位进行了采访,一起来看吧
多条在建线路
推进全自动化运行
近日,在重庆轨道交通“跨越500公里”新闻发布会上,重庆轨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峙提到:“我们在新建线路里面也推进全自动列车驾驶,让我们的列车运行更加精准,更加安全可靠。”
其实,早在2021年12月,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发布的《重庆轨道交通24号线一期全自动运行系统运营场景分析服务招标》公告就显示,该线路将采用全自动运行的As型车。
日前,重庆轨道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乐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24号线建成后,将实现重庆首条全自动驾驶的轨道交通线路、重庆首条采用云化物联网融合平台的轨道交通线路。
据悉,24号线一期工程是重庆轨道交通建设网络中的骨干线路之一,也是广阳湾智创生态城重要公共交通脉络,起于鹿角北站,终点为广阳湾站,将与6号线东延伸段、8号线(规划线路)、27号线形成换乘。
另外,城轨快线同样在推进全自动化建设。在城轨快线15号线、27号线开工建设以前,重庆交通开投铁路集团就召开了这两条线路全自动运行专题专家内部审查会。
据重庆交通开投铁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集团在线路规划之初就引入了推进轨道全自动化建设智慧轨道的理念。主要在统筹线路建设的智慧建管、围绕乘客出行全过程的智慧服务、面向行车调度和车站管理的智能运营、保障列车安全和效率的智能运行、推动岗位效率提升和复合的智能运维等方面进行了规划。
轨道交通15号线一期是重庆中心城区首条城轨快线,项目起于九曲河东站,止于两江影视城站,线路全长约39公里,全线共设站14座,其中换乘站8座。
轨道交通15号线二期工程全长约28公里,西起曾家站,东至九曲河东站(不含),设车站11座。该线路建成后与一期贯通运营。
轨道交通27号线全长约49公里,西起璧山站,东至重庆东站,全线设14座车站。
15、27号线
已形成初步实施方案
2月8日,市住房城乡建委发布消息,2023年重庆将推进智慧路网、智慧轨道交通、市政工程智能建造、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智慧停车等10类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其中一项便是重点推进轨道交通24号线城轨绿智融合关键技术示范项目建设,加快重庆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综合平台、城轨快线全生命周期数字建管平台等3个系统平台建设。
城轨快线全自动化建设方面,据重庆交通开投铁路集团运营管理部副部长孙柯介绍,目前,数字化建设管理已对在建线路的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等多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管控,智慧服务、智能运营、智能运行、智能运维已形成初步的实施方案,后续将依托系统设备建设分步实施完善,最终将全自动化都市快线建成智慧轨道。
“全自动运行是目前轨道交通建设的主流,全自动运行涉及车辆、信号、综合监控、通信、站台门、车辆基地等关键核心专业。”孙柯说,通过对国内主流技术发展的了解,结合重庆都市快线网络化运营的需求,在城轨快线15号线、27号线设计阶段对各核心专业功能提出了全自动网络化运营的要求,同时对线路土建条件进行了预留。期望通过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建设,提高各核心专业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可用性、可维护性,提升运营服务水平。
重庆都市快线
建设“四大亮点”
在规划建设实践中,重庆交通开投铁路集团把市域(郊)铁路和城轨快线两个体系都融合在一套标准、一张网络、一张卡、一个服务体系中,形成一体融合、互联互通、环射结合的都市快线网络。
智能化运营
构建智慧乘客服务体系,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实现无人驾驶、智能运维等目标,让“智慧快轨”提升出行品质。
网络化调度
采用云平台大数据技术,通过一个快线控制中心实现全网调度,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协同运输效率。
数字化建管
搭建数字化建管平台,全面实施基于BIM+GIS+MIS的可视化建设管理,为高质量建设和智能运营奠定基础。
集约化开发
TOD综合开发与都市快线网络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重庆都市快线“四大优势”
都市快线作为重庆轨道交通2.0版,具有投资成本更低、运行速度更快、装备更加智能、服务更加优质“四大优势”。
投资成本更低
都市快线以地面和高架为主,建设成本相较地铁、高速公路等方式更低。
运行速度更快
都市快线设计时速为120~160公里/小时,大幅度提高运行速度和服务效率,能够快速串联“三大槽谷”“四山两江”。
装备更加智能
一方面,发布BIM技术应用标准和设备支撑标准,编制《重庆城轨快线标准体系》《双流制轨道交通技术标准体系》等标准。另一方面,全方位践行“智慧快轨”,搭建数字化建管平台,以项目建设带动关键技术研究。
服务更加优质
提供智慧化的乘客服务,推进都市快线与其他轨道交通系统安检互信、资源共享、票制互通、支付兼容,满足乘客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切实提升衔接效率和服务品质。
据四川省成都市“轨道交通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消息,截至目前,成都地铁已累计开通运营13条线路共558公里,累计发送乘客超95亿乘次,线网运行图准点率99.99%、兑现率100%,最小行车间隔2分钟,工作日客流量常态化超600万乘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超60%。预计到“十四五”末,成都轨道交通建成运营里程将超850公里。 2017年至2022年,成都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强度连续五年位于全国前列,仅2020年就一次性开通5条线路共216公里。当前,成都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27号线一期和30号线一期、轨道交通资阳线(S3线)、市域(郊)铁路成都至眉山线(S5线)等10条线路建设正全速推进,多个在建项目取得重要突破。 10条在建线路中94座车站主体结构已封顶,盾构累计掘进占设计总量的77%。其中,8号线二期已实现全线洞通;连接双机场的时速160公里的轨道交通19号线二期正线整体机电安装完成95%,预计今年四季度开通初期运营。另外,市域铁路成德线(S11线)即将开工,市域铁路龙泉至天府机场线(S13线)正在加紧推进前期工作。 成都正以轨道交通引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强化轨道交通建设与都市圈发展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