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地铁建设按下“加速键”,二期规划各条线路不断掀起大干快进热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地铁建设背后的那些“硬核技术”。
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施工现场,盾构机正在20多米的地下轰鸣着向前掘进。如此“庞然大物”在地下挖开一条“隧道”,是如何实现土层压力不会变化的?
据现场负责人介绍,在盾构机下穿过程中,目前常用的是土压平衡模式。也就是说,盾构机在封闭掘进的同时,靠气压、泡沫等填充物保证土层压力,能更好地控制地表沉降。还可以理解为,在盾构掘进的同时,将一个建筑结构在全封闭环境下进行建造,并能保证一次成形。相较于传统暗挖施工,土压平衡的盾构施工模式能大幅降低地层应力损失,减少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在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凤凰路站至林家庄站、林家庄站至雪山路站这两个区间,盾构所产生的泥渣量约为16万立方米。这些泥渣若充分加以利用,可大幅度提高工程进度,反之则会成为“拖油瓶”。
为充分利用泥渣,该区间创新运用盾构渣土水分离设备,可将掘进中产生的泥渣归类,将水过滤至水池,泥土压成泥饼,并将石子筛选出来。该装置的使用,能将施工速度提高30%-40%,同时可节约成本约80万元。
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山大路站地下岩体相对完整,硬度平均达到50兆帕,因邻近居民区,项目部决定实施跨专业操作,用矿山锯进行施工,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噪音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矿山锯施工技术较为复杂,且切割深度一次不得超过10厘米。投入使用后,硬岩被切割成一块一块的石头从地下搬运上来。切割完成的石块,用挖掘机或者叉车配合履带吊出清运。
为加固地下土层,4号线建设过程中投入使用了三轴搅拌桩技术,这项技术主要是用于对软土层地形加固,利用搅拌桩机将水泥喷入土体并充分搅拌,使软土变硬从而提高地基强度。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三轴搅拌桩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施工技术,通常会在加固完成的第28天达到地层硬化的效果。
冲刺四季度,地铁在行动。一个个“硬核技术”聚“指”成“拳”,助力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各项建设加速推进,为确保完成“项目突破年”目标任务、加快建设新时代国内一流地铁集团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
2023年10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5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99条,运营里程9862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44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6.6亿人次,进站量15.9亿人次。 10月份,客运量环比增加1.7亿人次、增长6.9%,同比增加9.5亿人次、增长55.8%,较2019年月均客运量增加6.7亿人次、增长33.5%。10月份全国总运营里程的平均客运强度为0.869万人次每公里日,较2019年全国总运营里程的平均客运强度降低18%。 本月新增运营里程2.5公里,新增运营区段1个,为青岛地铁13号线二期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