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公共交通>正文

用车轮丈量着城市的变化,来看公交司机徐超的故事

分享到:

这几天,徐超正忙于带教徒弟参与“技能比武”。自从换了新能源公交车后,他现在要研究的项目,从“省油”变成了“省电”,与传统的柴油车不同,新能源公交车司机的刹车技术,对驾驶者的操作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在省电的同时,更要提升乘客的舒适度。

 

徐超是一名公交“老司机”,2008年从业至今,安全行车里程超过了45万公里,目前就职于巴士四公司六车队。从十几年前开柴油车开始,到如今成为一名教官带教新能源车“新司机”,他见证了浦东公交行业的蝶变转型。

徐超与同事们驾驶的线路“申川专线”,每天载着乘客往返川沙客运站和上海新客站,一趟43个站点,来回三四个小时。线路依然是老线路,而路不是以前的路,车也不是以前的车了。对于司机们来说,车窗内外的风景,最能折射这座城市的变化。

车辆之变:从柴油车到新能源车

和大方向盘打交道,徐超是子承父业,手握方向盘,他格外的亲切。十几年前,徐超开的还是柴油公交车,发动时会发出轰响,车厢里总有一股柴油味,车屁股后面,还跟着一条“黑尾巴”。当时的公交车还是手动挡的,每天数千次的踩离合、挂挡位,让司机疲惫不堪。

回忆起当年的工作情形,徐超笑着摇了摇头,“那时候的申川线有50多个站点,进站出站推挡挂挡,一天下来都累虚脱了。”

开柴油车,省油是驾驶员的看家本事。在开好安全车的同时,徐超还给自己加压,默默研究如何省油。从2013年起,他就在公司众多驾驶员中率先研究起节能的途径和方法。他不仅向老前辈虚心学习,从车辆保养、车辆行进中可能的节能环节“省一口”,还通过上网和阅读相关书籍学习取经。有了一些想法,他就在行车中付诸实践,经过多年的比对研究,他终于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节能方法,并在2015年的上海市行业节能比赛中摘取“节能明星”的桂冠,并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现在,柴油车已经被逐步淘汰,路上跑的都是轻快绿色的新能源车。今年9月,徐超所在的巴士四公司六车队新能源车置换率已经达到了100%。徐超又和同事们开始了由节油向节电的“转型”研究。

“以前的概念里,踩了刹车就算消耗了能量,但电车不同,踩刹车还可以能量回收,这也为我们的节能探索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一脚踏板的力度与时机的反复尝试中,徐超已经琢磨出了用最科学的方法实现用电和电能回收的新途径。这一课题的初步成果,已经取得了较好节电的效益。

公交车的故障率越来越低,徐超笑称,“电车不会修了”。要知道,徐超就是汽修专业出身,他可以凭着火眼金睛从地上的几滴油发现供油管破损,在车队里抵得上半个机务。不仅他自己驾驶的“92518”号车保养如新,还经常帮助同事解决疑难问题,避免车辆进场维修费时费力。“新能源车开起来省力,但要更省电,让乘客坐得更舒服,还需要动脑子。”

同时,新车的安全系数越来越高。就拿驾驶室来说吧,驾驶员的每个操作细节都有实时监督,车辆本身也会有故障提示。好车配上好驾驶员,无论开车还是坐车,体验感都有了天壤之别。

制度之变:从承包制到服务为上

时间倒退三十年,徐超也经常在公交车上,当时,父亲承包了公交线路,为了节约人力成本,还在读书的徐超常常会在车厢里帮父亲卖车票。为了多挣钱,必须多跑几圈,多拉些乘客。而等到徐超开车的时候,承包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公交行业,越来越强调服务为先。

45万公里,无安全事故、无违章违纪,这是徐超保持的记录,车队里目前少有人能打破。徐超和记者算了一下,申川专线全程36公里,每天3个来回,行驶里程200多公里,而如果出现闯红灯或者超速,那么累计的里程就会直接清零。所以,安全行车14年,跑出45万公里的记录,必须胆大心细。徐超带教的“小兄弟”都喜欢叫他超哥,他则经常强调,“超哥”可以,超车绝对不行,一定要把安全牢记在心里。

徐超手握方向盘练出了一身的“腱子肉”,在壮实的外表下面,跳动着一颗为乘客着想的心。随着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步子的加大,浦东新区的版图不断拓展,公交线路的变化也很大。经常有乘客嘀咕:原先简单明了的川奉线、川芦线、川南线都去了哪里?怎么取而代之的都是冠以“浦东”序号的线路。乘客 “看不懂”频繁询问,而行车中驾驶员又不可以长时间与乘客对话。问题来了,徐超又开始想办法解决。

他放弃休息时间,驾着私家车逐条马路寻访记录,回家后进行整理和制表,经过努力,他制成了以川沙地区为中心的12条公交线路的新旧名称对照和换乘表。对于近百个换乘点都作了明确的备注。他还在表内留有余地,以便及时更新。同时,他还自费印表数百份,让有需要的乘客拿取使用。他的这一创新做法,不仅受到了乘客的一致好评,还在车队的200多名驾驶员中推广。

六车队的会议室里,奖杯、锦旗陈列得满满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心做好服务,才能赢得乘客的理解和支持。”徐超说。

文明之变:从人挤人到礼让有序

十几年,徐超一直驾驶着申川专线,在川沙和新客站之间穿梭。车窗外,风景在不断变化,同时还映射出了公交行业的变化,以及市民文明乘车、私家车文明礼让的习惯变化。

“以前乘客同时在前、后门上下车是一种常态,斑马线前私家车也不太有礼让行人的意识。”徐超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素质的提高,文明乘车已渐渐成为绝大多数市民的自觉习惯。

 

申川专线也是如此,上车的乘客都会主动刷卡或用手机支付车费,车辆靠站时“前门上车,后门下车”秩序井然,大部分私家车在经过斑马线时也都会礼让行人。

现在,崭新的新能源申川专线驶出川沙客运站不久就开始沿着华夏高架行驶,和十多年前相比,路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徐超还记得,自己刚刚开这条线路的时候,华夏东路机场北通道刚刚开始修建,川北公路附近两车道变一车道,“每天我们都和土方车、工程车开在一起,乘客在尘土和泥泞中候车,几公里路开得战战兢兢。”

高架建成后,申川专线终于告别了那段艰辛,徐超说,车道宽阔,交通标识清晰,车辆也升级换代为新能源车了,蓝衬衣和白手套始终都是亮白挺括的,开在路上,心情特别放松。“驾驶员现在福利待遇各方面也都不错,再也不用像之前那样‘抢’,虽然节奏慢下来,但司乘双方的舒适度都提升了很多。”而从川沙到新客站的出行方式也增加了很多,地铁四通八达、私家车逐渐普及,车厢里大包小包的乘客少了,再也不是两站路就站满人,车厢变宽敞了,善意的微笑和礼让成为常态。

用徐超的话来讲,车厢里的事情虽然小,但都体现了文明的进步,这得益于城市路网的建设、车辆调度系统升级提升,也得益于百姓物质生活的富裕。衣食住行,都在越来越好。

方向盘依然在转、车轮依然在滚,而车厢内外,早已不复当年。

编辑: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