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大数据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智慧交通正向我们走来。日前,由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主办、天津市智能交通运行监测中心、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承办的首届天津市智慧交通创新成果发布大赛决赛暨成果发布会上,12个创新项目分别从港口码头、无人机道路勘测、车路协同、智慧车站等领域提出先进智能解决方案,成果各具特色,实用性与前瞻性较强,凸显了我市在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效。
“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依托视频云平台,我们实现了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及突发事件实时监控与大数据分析,并通过指挥调度平台,建立了包括救援、清障、设施更换维修等多方协调沟通机制,大大提高了事件处理速度。”天津高速集团副总经理闫卫喜告诉记者,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高速公路拥堵80%由交通事故引起。为此,该集团于2022年开发上线了集综合监测、指挥调度、智能决策分析、交通信息发布等七大功能于一体的“智慧运营调度平台”。平台运行一年来,交通事故平均处理时长从28分钟降至14分钟,效率提升一倍。闫卫喜透露,目前,基于平台研发的“一键救援”正在津蓟高速公路试运行,“车主根据线上菜单自选服务类型并提交一键呼叫,我们就能通过后台即时‘捕捉’车辆定位,提供精准救援服务。”
从“飞手”执飞到远程“喊话”,大赛现场,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张俊飞带着“智‘鹰’检灾—自动充电无人机道路勘测卫士”最新成果而来,掀起了一场传统无人机应用的深度变革。
“当前,无人机被广泛用于高速公路、河道、森林、管线等大范围巡检任务中,虽然名叫‘无人机’,但作业时往往需要配备专业的‘飞手’,不仅对从业人员门槛要求较高,还存在续航时间短、人力成本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全新的解决方案。”张俊飞介绍,该团队开发的一种新式无人值守无人巡检系统,通过无线充电配套化设计、远程控制无界化结合,创新性的实现了无人机无人化巡检作业、超远程操控、自动充电续航、数据图像自动识别回传等多项技术突破。
小步快走,迭代完善。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成果渐丰。“十三五”期间,共取得国家专利授权895项、获得各级别科技奖项356项、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累计资助科研项目265项,为我市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智慧交通大数据领域,截至目前,汇聚了54家行业单位数据资源,接入数据种类519类,数据总量超4400亿条,覆盖公路、铁路、水运、民航、邮政、城市公共交通等9大交通运输行业。通过“大数据+民生服务”“大数据+信用监管”“大数据+行业治理”等典型应用的落地,将数据资源转化为行业治理的效能。
“本届大赛的举办,是推动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成果总结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深化、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的创新平台,为推动交通强国天津方案实施提供支撑。我们希望通过大赛这一平台,吸纳更多科研院所、相关高校、重点企业联合打造智慧交通行业创新策源地。”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建设管理处(科技处)韩福前表示。
12月26日,贵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情况。据悉,2024年贵阳市持续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生活方面,全市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占比达100%,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69%。 据介绍,绿色经济是贵阳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路径。绿色生产方面,贵阳市绿色工厂累计达56家、绿色工业园区累计达5个,前三季度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66.06%。 绿色消费方面,贵阳市累计创建绿色物流园区9个,全市直接拉动汽车、家电、家居换新销售额61.75亿元,占全省近50%。 绿色生活方面,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6.4%;绿色文明方面,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比例达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9.4%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 据统计,2024年以来,贵阳经济发展含“绿”量稳步提升,年末绿色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在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