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氢能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
全球能源危机进一步凸显出能源政策的重要性。能源政策必须为能源安全和实现气候变化目标提供保障。发展氢能有助于降低化石燃料依赖,一方面可以用氢能替代终端应用领域使用的化石燃料,另一方面氢能生产也可从化石燃料制氢转向可再生能源制氢。国际氢能市场的发展则能促进能源供应多样化,有助于能源进口国保障本国能源安全。
在各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兑现气候承诺的情况下,到2030年,发展氢能有望减少140亿立方米/年的天然气用量、2000万吨/年的煤炭用量和36万桶/日的石油用量,这超过了目前哥伦比亚全国的化石燃料供应量。
未来须加快氢能技术创新
为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未来10年应当大规模推广氢能技术并加速技术创新。
2021年,关键氢能技术得到大规模推广。去年,电解水制氢新增装机容量超过200兆瓦,打破了2020年的新增装机容量纪录,同时比2020年的新增装机容量增加了3倍多。如果计划中的所有电解水制氢项目均能投产,那么到2030年,全球电解水制氢装机容量将达134~240吉瓦。根据IEA去年发布的《2021年全球氢能回顾》报告,2030年电解水制氢装机容量预计仅为54~91吉瓦,今年的预测数据较去年大幅增加。然而,目前只有约9吉瓦的电解水制氢项目进入了最终投资决定(FID)阶段。电解水制氢需求增长前景看好,推动了全球电解水装置产能增长,目前全球年产能已达到8吉瓦,到2025年,产能有望达到50吉瓦。
氢燃料电池汽车(FCEV)是正在迅速发展的氢能应用新领域。截至2021年底,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5万台,2020年这一数字为3.3万台。自2014年投入商用以来,2021年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最高的一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以乘用车为主,但也有一些氢燃料电池卡车示范项目。2021年,中国在氢燃料电池卡车领域持续发力,部署了近800台氢燃料电池重卡。
也有一些氢能应用领域发展相对迟缓,如与CCUS技术相关的氢能生产。2021年,全球装备了CCUS的化石燃料制氢年产能仅为60万吨,捕集二氧化碳约1000万吨。这与2020年的产能和碳捕集量基本相当,因为没有新项目投产。2022年,全球将有一些装备了CCUS的化石燃料制氢项目投产。如果计划中的化石燃料制氢项目均能投产,到2030年,每年可捕集约8000万吨二氧化碳。
还有一些关键的氢能技术尚未投入商用,如利用氢能直接还原铁(DRI)生产技术、氨燃料动力船和航空合成燃料等。不过,随着示范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一些项目有望提前实现商用。DRI示范项目启动运营一年后,一些商业级DRI工厂已获官宣,这些项目主要位于欧洲。氢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潜力有望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工业和运输领域应用潜力巨大。
氢能项目获政策支持
除科技进展外,过去一年来氢能政策领域的进展也颇引人关注。各国不断出台新政策提振氢能需求,鼓励优先使用氢能,修订氢能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目前,低碳氢相关国际标准正在制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计划于2023年底推出相关技术规范草案。此外,一些国家也开始制订低碳氢认证计划并完善监管措施。
国际氢能贸易已迈出第一步。2022年初,首艘液化氢运输船完成首航。一些以氨作为载体的低碳氢出口大型项目已经宣布,氨既可直接作为燃料,又可转化为氢燃料。欧盟宣布了REPowerEU计划,2030年前低碳氢进口量将达到1000万吨。
据交通运输部微信公众号2日消息,来自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2月1日(春运第26天,农历正月十一)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4348.6万人次,环比下降5.7%,比2019年同期下降49.3%,比2022年同期增长56.6%。 其中,全国铁路铁路发送旅客1024.5万人次,环比下降6.2%,比2019年同期下降9.5%,比2022年同期增长45.8%。 公路发送旅客3092万人次,环比下降5.9%,比2019年同期下降56.8%,比2022年同期增长61.8%。 水路发送旅客73.1万人次,环比增长1.1%,比2019年同期下降32.6%,比2022年同期增长52.4%。 民航发送旅客159万人次,环比增长0.6%,比2019年同期下降17.0%,比2022年同期增长38.9%。 全国高速公路总流量3250.3万辆次。其中小客车流量2704万辆次,环比下降8.2%,比2019年同期增长24.9%,比2022年同期增长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