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展消息 26日,由中船海神公司与云深处科技公司联合自主研制的全球首款“急救机器人”“急救转运机器人”在京正式亮相。
该“急救机器人”“急救转运机器人”选配“四足、四轮和履带”三种“行走方式”,具备行走、奔跑、爬楼、爬坡、趴下、避障和越障等功能,能在-20°C至55°C环境下稳定运行,广泛应用于自然灾害救援、复杂环境作业、安全事故救援、战场急救和院前院内转运等场景。
记者在现场看到,四轮急救机器人背负具有“呼吸、监护、输液、B超、除颤、心肺复苏和供氧”七大功能的“便携式急救设备”,按照指令快速爬楼梯、自如翻障碍,顺利到达指定地点展开现场急救;四足急救转运机器人背驮伤员快速转运过程中,运用悬挂两侧的“便携式急救设备”,自动精准地对伤员实施“动中急救”。
相关专家表示,“急救机器人”“急救转运机器人”的问世,填补了全球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具身智能”的空白,弥补了传统人工应急救援的诸多不足与短板,将有效满足“集约高效、轻便快捷、快速救治”的智能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有力提升我国应急医学救援的综合救治能力。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