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海淀区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关于轨道交通建设,海淀区今年会推进或者完成的重要项目,北京市海淀区住建委(重大办)科员王宇佳介绍,城市轨道交通作为重要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按照《2022年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计划》,海淀区围绕加密重点功能区轨道交通网,重点推进5条线路、33.9公里的轨道线网建设,分别是16号线南段、昌平线南延、12号线、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A线和B线,这其中既包括城市骨干线路,也包括既有线路的延伸服务线。
昌平线南延一期(清河站-学院桥)和16号线(玉渊潭东门-榆树庄)这两条线路,共计22.4公里,计划于今年年底实现开通。
特别是昌平线南延一期工程,这条线路北起清河站、南至学院桥站,全长8.2公里,全部位于海淀区,均为地下线,设站5座,分别是小营西路站、上清桥站、学清路站、六道口站和学院桥站,目前工程已实现全面复工,在参加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线路的土建工程整体已经完成90%以上,正在开展轨道铺设和设备安装工作。
好消息,这两条轨道交通线路计划年底开通!
昌平线南延一期工程线路示意图 |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昌南线沿途经过西二旗、清河以及学院路地区,年底开通后,将与多条地铁线路串联成网,有效缓解地铁4号线和5号线的压力,学院路周边高校(比如中央财经大学)的本部和沙河校区就可以通过昌平线实现连通,师生们的出行将会更加方便,沿线的市民前往中心城区也会更加便捷。
新华社上海6月23日电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上海经过多年积累,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取、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等重要技术和生产工艺,目前已建成10座加氢站和近30公里输氢管道,为氢能的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按照规划,到2025年,上海计划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建成3到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到2035年,上海计划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