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运用智能无人测量船(BOATBS3)、无人机、隧道检测车,对大桥河床断面、江河水位,隧道高大边仰坡搜山扫危、地质灾害排查,墩台支座进行数据测量,实行“海陆空”一体化设备检查。”6月12日,在郑渝高铁梅溪河大桥桥墩旁边,成都铁路局重庆工电段女子特检班组长李贞说,采集回来的数据要建立各项台账与资料库,给工区检查与维修提供有效依据,是工区与科室的桥梁,协助形成更加细化的闭环管理。
重庆工电段负责人说,在当前科技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时期,大力开展新科技新模式检测工作,是企业快速适应时代发展节奏,实现企业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成立女子专项检测班组,充分发挥女性职工严谨细致的特长,结合科学现代化技术手段,分析设备状态的发展趋势,提出维修整治建议。据悉,女子专项检测班组现有3名职工,平均年龄24岁,他们都是毕业于交通院校的本科生,主要工作内容是汛前铁路沿线水库、电站调查;跨大江大河桥梁水文观测;负责铁路沿线航拍,高大边仰坡搜山扫危、地质灾害、路外隐患排查,辅助水害抢险成因查找以及现场抢险实时视频传输等检测与数据分析;高速铁路隧道衬砌表观缺陷检测以及分析;桥隧限界检测与分析等。
李贞表示,除铁路沿线通过无人机航拍外,普速区段还将利用每年汛前植被清理前的时机,对沿线线路进行航测,安排专人负责分析航拍视频,对存在隐患的处所及时归类统计,上报科室(车间);再就是对隧道衬砌表面病害检测。利用隧道检测车每半年对段管内郑渝高速线、沪蓉线等隧道进行一次检测,然后进行数据分析与设备状态评估,建立隧道病害库台账,提交维修整治建议;而智能无人测量船重点对河道内水下桥墩进行检测,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新华社上海6月23日电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上海经过多年积累,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取、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等重要技术和生产工艺,目前已建成10座加氢站和近30公里输氢管道,为氢能的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按照规划,到2025年,上海计划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建成3到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到2035年,上海计划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