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巨大的刀盘缓缓启转,熟悉的盾构施工场面又出现在石家庄地铁隧道工程建设现场。6月18日上午9时许,石家庄地铁1号线二期北段工程首台盾构在东上泽站顺利始发,这也标志着该工程地下施工全面提速。
石家庄地铁1号线二期北段工程为福泽站(不含)~东洋站以及南牛停车场项目,于2021年12月19日开工建设。当前在建工程主要包括一站两区间及南牛停车场约3公里线路,建设年限为三年,计划2024年底建成通车。
东上泽站、东洋站、东上泽站~东洋站区间以及区间风井工程均由中铁十八局承建。该标段项目负责人刘金忠介绍,本次始发的1号线二期北段工程的首台盾构为东上泽站~东洋站区间的左线盾构,由东上泽站往东洋站方向掘进。
刘金忠表示:“自去年项目进场以来,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提前谋划,倒排工期,科学规划场地,加快施工进度。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完成了从盾构机进场到始发,顺利实现了1号线二期北段工程建设的关键节点。”
据中铁十八局石家庄地铁项目部盾构负责人张彪介绍,东上泽站~东洋站区间隧道以东上泽站为起点,由南向北沿新城大街敷设,区间线路全长约2279米,最小平面曲线为700米,最大纵坡为28‰。穿越土层分布主要为黄土状粉质黏土层、粉细砂层和粉质黏土层。该区间距离长、坡度大、曲线半径小且以砂层为主,盾构机掘进过程中面临刀具、刀盘磨损、地表沉降、管线破坏、涌砂等风险。
为确保盾构施工顺利掘进,石家庄市轨道集团以及施工单位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施工方案。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石家庄地铁项目部组织召开了专家论证会,优化盾构机选型,选用功率大、性能好,具有防喷涌功能、有害气体监测等装置的盾构机。
左线盾构始发以后,施工单位将在现场加强监测信息联动,机电技术人员全天候对设备检查跟踪,以确保盾构设备正常运转。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采用锂电池电机车、灵活实用的管片储存设备、智能化洗车平台等节能环保设备,做好扬尘防治和环保工作,绿色施工,文明施工,为盾构机顺利掘进提供保障。
与此同时,东上泽站~东洋站区间右线盾构机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组装调试,组装人员对盾构机各个部件、各个系统进行检查、修复、调试。按计划,左线盾构机掘进完成100米之后,右线盾构机也将进行始发掘进。届时,东上泽站~东洋站区间将进入双线掘进状态。
工程自去年12月开工以来,严格现场管理,严把安全质量关口,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攻坚突破,切实做到科学、文明、安全施工,有效加快施工进度。截至目前,除了东上泽站~东洋站区间隧道开始盾构掘进以外,东上泽站~东洋站区间风井已经完成了围护桩、素桩、冠梁、挡墙浇筑砼等施工,已架设完成三道钢支撑。另外,东洋站的建设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当前围护桩和素桩施工均已完成,正在进行冠梁、挡墙、钢筋绑扎等施工。
在距离地面18米的地下,盾构轰鸣掘进,建设脚步铿锵,石家庄地铁将持续着眼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打造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倾情助力!
新华社上海6月23日电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上海经过多年积累,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取、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等重要技术和生产工艺,目前已建成10座加氢站和近30公里输氢管道,为氢能的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按照规划,到2025年,上海计划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建成3到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到2035年,上海计划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