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基地挂牌仪式暨创新研究院首批“揭榜挂帅”项目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在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行。
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一年来诸多创新成果的演示,让与会嘉宾叫绝,同时这些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成果有望在西安地铁上得到应用。
即插即用 “3D闸机”更智能更轻巧更可靠
在产教深度融合成果展示大厅和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试验基地,记者看到新研制的“基于3D视觉技术的即插即用型信创闸机”。
整体比现在地铁车站使用的检票闸机更加精巧,上端加装一台视觉收集系统,不仅能实现无接触验票,它通过视觉识别和人工智能的结合,突破传统闸机通行逻辑设计方式,使通行逻辑立体化,实现对乘客和物体的准确跟踪判断,有效防止乘客过闸被夹。它的无过桥线设计,摆脱通行过程中对传感器等硬件的依赖,降低硬件方面故障,提高通行效率。即插即用模式相较以往传统闸机固定地面安装,对于车站灵活调整服务区间,有效应对客流变化,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智能巡检机器人”提升轨道巡检效能
在现场记者看到,以往地铁夜间停运后,检修工人将分工种分别对轨道、隧道、供电系统进行巡检,劳动强度大,效率难以提升,“轨道上小黄车”工电隧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研发应用,可以解决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工务、供电巡检耗时费力、效率低、巡检过程易受其他因素影响、数据分析困难等问题。
据科研人员介绍,机器人采用四人一机、载人行驶的模式运行,具备十大检测功能,可对车辆设备侵限、隧道表观、结构缺陷、钢轨表面损伤和几何参数、钢轨内部核伤、刚性接触网几何参数等多个项目进行联合检测。它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灵活组合、拆装便捷、转运方便,自动切换限界标准,适应性强的特点。具备里程自动校正功能,可连续检测不小于60公里或4小时,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轨道测量机器人模块还可支持独立自主运行(无人驾驶)和检测。
相关研发技术有望在西安地铁推广应用
西安市轨道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创新研究院院长赵跟党介绍,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一年来,首批“揭榜挂帅”项目科技研发进展顺利,“3D闸机”已经进行联调联试,“智能巡检机器人”完成联调联试,即将在西安地铁10号线、2号线进行测试,它的使用将极大减轻巡检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升效率。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推动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的关键,而企业最了解市场,也最懂需求,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进校企合作,不断促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占先,这条路一定要走下去!”与会嘉宾感慨地说。
下一步,陕西轨道交通集团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深化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场景向科研项目开放,加强校企人才合作,围绕轨道交通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秦创原及西安“双中心”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将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加快轨道交通产业园建设,助力研发成果转化落地,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轨道交通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交通运输部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埋头苦干、担当奉献,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强的交通运输保障。 一、基础设施 (一)铁路。 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6.2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8万公里。投产新线3113公里,其中高铁2457公里。铁路复线率为60.8%,电化率为76.2%。 图1 2020-2024年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 (二)公路。 年末全国公路里程549.04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5.35万公里。 图2 2020-2024年年末全国公路里程 年末全国四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534.47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7.46万公里,占公路里程比重为97.3%、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77.75万公里、增加1.53万公里,占公路里程比重为14.2%、提高0.1个百分点;高速公路里程19.07万公里、增加0.70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