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入驻天府永兴实验室。这是全国第一家政府主导、企业联盟的专门致力于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技术研发的研究中心。
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致力于聚焦解决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围绕交通设计减碳、建设降碳、运营节碳三大研发方向开展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打造交通运输全产业链科研创新平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力量。
中心按照“1+6+N”的模式组建,“1”是指四川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科学研究院牵头;“6”是指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港航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长沙理工大学等6家首批参建单位;“N”是指根据研发方向和产业应用在相关单位组建多个分布式研究平台。
目前,该中心已形成“经天路图”、胶结土(石)筑坝技术、高性能装饰混凝土、密梁式型钢组合桥梁、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交通工程施工设备油改电技术、智慧梁厂、隧道斜井引水发电绿色节能技术、隧道自然风节能设计技术、高速公路分布式光储“绿电自给”、内河梯级通航建筑物联合调度、“五网融合”产业发展13个关键技术和相关应用产品。
下一步,中心将全面融入天府永兴实验室发展整体,并重点从“推动中心规范化运行、加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强成果宣传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力争至2025年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技术成果,产业应用取得明显效果,有力支撑四川省交通运输领域“双碳”工作;2030年,力争成为全国零碳交通创新策源地,为四川省实现交通运输如期实现碳达峰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同时,该中心将重点围绕“建设一个平台、开展一批研究、出台一批政策、打造一批试点”目标发力。即:建设一个能耗和碳排放统计监测平台;基于双碳控制的高原山区公路路线设计指标体系、公路建设“近零碳工地”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内河航运碳达峰与碳排放评价体系及战略路径等方面开展一批研究;在促进运输装备“油转电”、推动交通建设“旧转新”、运输方式“公转铁(水)”、公众出行“私转公”、交通状况“堵转畅”等方面研究出台一批政策;在成渝高速电(氢)走廊、多式联运、绿色货运配送城市、公交都市创建、“碳惠天府”绿色公益示范、零碳港口、零碳枢纽、近零碳工地等方面打造一批试点项目。
据交通运输部微信公众号2日消息,来自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2月1日(春运第26天,农历正月十一)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4348.6万人次,环比下降5.7%,比2019年同期下降49.3%,比2022年同期增长56.6%。 其中,全国铁路铁路发送旅客1024.5万人次,环比下降6.2%,比2019年同期下降9.5%,比2022年同期增长45.8%。 公路发送旅客3092万人次,环比下降5.9%,比2019年同期下降56.8%,比2022年同期增长61.8%。 水路发送旅客73.1万人次,环比增长1.1%,比2019年同期下降32.6%,比2022年同期增长52.4%。 民航发送旅客159万人次,环比增长0.6%,比2019年同期下降17.0%,比2022年同期增长38.9%。 全国高速公路总流量3250.3万辆次。其中小客车流量2704万辆次,环比下降8.2%,比2019年同期增长24.9%,比2022年同期增长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