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市公交集团获悉,根据公交集团安排,今年将会在公交地铁便捷换乘上持续发力,深化两网融合,优化调整线网布局,增加线网覆盖度,新开优化调整接驳公交线路不低于20条,实现公交轨道一次换乘可达率提升至98%。
据了解,随着轨道交通建设和公交覆盖的完善,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轨道+公交+慢行”公共交通出行格局。该格局下,公交地铁换乘越便捷,市民出行效率也就越高,体验也就越好。去年以来,成都公交开始利用城市剩余空间等区域打造了幸福桥等17个巴士换乘站,在地铁口实现“车等人”。今年,成都或将新增更多的巴士换乘站,助力市民“零感换乘”。今年初,成都实现14个区域城市公交“同网同价同质”。今年,还将加快推进公交全域一体化进程,提升通道出行品质,实现轨网末端及24个重点片区全覆盖,服务综合交通体系和高质效出行。
在TOD开发上,2024年,成都公交将着力培育公交TOD、新能源车产业链两个产业链,依靠“场景驱动、创新牵引”经营模式,做强“公交+”可持续发展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能级。据了解,目前成都公交的TOD项目模式为“公交场站+上盖商业+保障性住房”开发模式。成都公交相关负责人称,今年加快完成安和、黄金时代、友联等4个项目竣工验收,推进新川、观东项目新开,加快蜀蓉、黄金时代项目商业运营。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楼下公交站,楼上保障房”的居住模式将首次在成都亮相。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