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中建二局三公司承建的长春地铁6号线项目”筑诚一号”盾构机实现双线贯通。盾构区间为前进大街南站至南湖中街站,全长1048米。
长春地铁6号线全长29.7公里,西起双丰站,东至长影世纪城站,预计于2024年末开通运营,是城市南部的东西向填充线,也是中心城区南部的联络线。全线通车后,将有效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带动作用,强化经济的整体性和流动性,推动城乡经济增长,为建设长春市”双心、两翼、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提供强有力的交通基础。
在1048米的掘进过程中,盾构机遭遇了难题。项目负责人蔡吉泉介绍,自始发井开始,上部地层均为粉质黏土层,项目技术团队将施工现场条件与施工技术充分结合,制定合理施工参数,及时跟进过程施工掘进参数。在刀盘背部设计4根主动搅拌棒,前盾隔板设计2根被动搅拌棒,提高土仓内渣土的流动性,定时检查刀具磨损情况,对地面沉降实施动态监测。
通过临近结构盾构施工过程变形调控研究,建立了考虑地下水的临近建筑盾构施工三维模型,模拟现场掘进,计算得到地表横向沉降槽和沉降时程曲线,按照有无地表建筑条件下进行对比,得到最优方案,顺利穿越多处敏感建筑物。
为防止地下水流失、开挖面坍塌的产生,项目施工人员将始发、接收端头长度加固8米、盾构隧道结构上下左右每侧宽度各加固3米,在端头加固范围外侧及中部布置3口降水井。加固完成后,进行钻孔取芯试验,检测出的加固区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1.0MPa,渗透系数各方向均小于10-7/cm/s,极大提高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针对项目施工环境属于高纬度寒冷地区、浅埋地下水条件下临近深水塘地铁区间暗挖等一系列困难点,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创新团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团队强强联合,智慧打造全国首例组合式施工工法——”明挖顺作法+局部盖挖逆作法+预制拼装法”。该工艺相较传统的”先挖开地面到底,再由下往上逐层建设”地铁施工方式,切实提高建设效率20%,劳动力投入减少近10成,减少对交通和环境的影响。
项目团队在施工过程中深入贯彻科技创效的理念,总结施工关键技术,目前已受理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受理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报发明专利5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5项。
记者从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获悉,据近日正式印发的《成都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发展规划》,2025年年底成都市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将全面实现新能源化(纯电动或氢能源)。 在成都道路上行驶的新能源公交车。(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提供) 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成都市要建设低碳环保的交通运输体系。具体来说,到2025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65%,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上,推动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下降到35分钟左右。 在公共交通出行方面,规划提出,依托轨道交通站点持续优化快速公交、高峰快线、主干公交、社区公交等公交体系,新增及调整公交接驳地铁线路100条。此外,还将推动提升常规公交准点率,通勤时段常规公交平均车速提高至18公里/小时,平均候车时间降低至5分钟。 据悉,目前成都公交共建成充电点位80余个,充电设备370余套,总充电量超4亿度,满足4800余辆新能源公交车充电需求,减少碳排放43万余吨。今年上半年,成都公交投用了800辆新能源公交车,下半年还将陆续上线2000余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