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6日,国铁集团下发铁建设〔2024〕81号文,由中铁设计城交院主编的国铁集团标准《铁路隧道盾构管片智能制造技术指南》(Q/CR 9263-2024)顺利发布实施。这是城交院继主编国铁集团标准《铁路盾构隧道智能建造技术指南》(Q/CR 9255-2023)后取得的又一项成果。
2023年11月27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王同军参观成渝中线青白江管片厂时提出,管片生产工作需严格把控好质量关、安全关和智能关,秉持以生产安全事故零容忍的态度,奋力实现管片生产质量零缺陷,把精品工程质量标准落实到位。为了落实王同军指示精神,国铁集团建设司决定编制管片智能制造技术指南。
中铁设计城交院充分利用京张高铁清华园盾构隧道、通甬高铁苏州东盾构隧道等智能盾构隧道的设计、科研成果作为研究基础,精心准备,积极申报,成功获批为本标准的主编单位,并迅速联合国铁集团经规院、铁科院、中铁十一局、中铁十四局等参编单位组建标准编制组开展标准编制工作。
大纲审查会
编制过程中,城交院得到了集团公司领导和科技处的大力支持,组织编制组对成都青白江管片厂、吴江管片厂、崇明岛管片厂等智能盾构管片厂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工作。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城交院组织编制组开展了集中办公,在6个月的时间里,高效完成了大纲审查、征求意见稿、送审稿审查以及报批审查等阶段的工作。
征求意见稿评审会
本标准通过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积极推行铁路管片制造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优化施工、监理工作,极大提高管片生产效率和质量。全过程采用智能化设备生产,提高管片的生产精度和质量,明确隧道盾构管片智能制造的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偏差;采用智能制造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人员、设备、物料、拌合站、试验、现场、质量、进度等全面信息化管理,强化过程控制,增强追溯性。采用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减少人员过程工作量,较传统管片预制,减少施工、质检人员工作量约50%;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流水线施工,实现多项工序平行施工,提高生产效率;采用本标准后,97%常规监理检验项目(除预埋件外)可实现自动生成数据;检验批项目较常规项目减少约45% 。通过引入3D激光扫描仪、钢筋自动焊接机等智能化设备,在提高管片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同时减少了施工人员和劳动强度。
送审稿评审会
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填补了我国铁路盾构隧道管片智能制造的空白,再一次证明了集团公司的盾构隧道智能建造水平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202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交通运输部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埋头苦干、担当奉献,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强的交通运输保障。 一、基础设施 (一)铁路。 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6.2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8万公里。投产新线3113公里,其中高铁2457公里。铁路复线率为60.8%,电化率为76.2%。 图1 2020-2024年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 (二)公路。 年末全国公路里程549.04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5.35万公里。 图2 2020-2024年年末全国公路里程 年末全国四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534.47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7.46万公里,占公路里程比重为97.3%、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77.75万公里、增加1.53万公里,占公路里程比重为14.2%、提高0.1个百分点;高速公路里程19.07万公里、增加0.70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