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21时,国家管网中俄东线控制性工程长江盾构隧道掘进顺利突破 8000米大关,管片拼装完成5310环,已完成年度计划83%。
中俄东线长江盾构隧道是目前世界油气管道领域单次掘进距离最长、埋深最深、水压最高、直径最大的管道穿越盾构工程,是国内第一个长距离、独头掘进最长的水下隧道,也是国家管网集团公司成立后自主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重点工程,是国家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的“咽喉”工程,项目启动以来获得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建设项目管理公司、长江盾构项目部各级组织面对世界级盾构技术挑战,凝心聚力组织参建单位优质高效推动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工程进展。2022年刚刚过半,长江盾构隧道陆续掘进突破了4公里、5公里……8公里的掘进里程,已完成年度计划5400米掘进指标的83%。
随着长江盾构掘进里程不断增加,关键技术环节逐步增多,掘进中的各项风险也逐步增大,给施工带来了重重困难。长江盾构项目部组织参建单位协力攻关,克服了隧道通风、物料运输、隧道轴线控制、盾尾密封磨损、常压换刀等诸多施工难题,顺利推进盾构掘进,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了8000米掘进大关,为年内实现长江隧道盾构掘进工程贯通打下坚实基础。责任编辑:安栋平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长江盾构隧道掘进又迈向新的台阶,长江盾构项目部协调组织各参建单位坚守“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以“安全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为导向,以“全过程监督、全工序确认、全方位验收”为支撑,纵深推进工程平稳有序进行,确保项目整体安全、优质、高效推进。
新华社上海6月23日电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上海经过多年积累,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取、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等重要技术和生产工艺,目前已建成10座加氢站和近30公里输氢管道,为氢能的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按照规划,到2025年,上海计划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建成3到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到2035年,上海计划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