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6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轨道交通>正文

甘肃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岭特长隧道出口段率先贯通

分享到:

12月8日,由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承建的甘肃渭(源)武(都)高速公路木寨岭特长隧道出口段左右线11公里率先安全贯通,标志着该项被誉为隧道建设史上罕见的世界性难题工程建设实现关键性节点突破。

贯通仪式

木寨岭特长隧道全长15.2公里,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第二长、甘肃省第一长隧道。隧道穿越漳河与洮河分水岭,横跨漳县、岷县,地处高原高寒、强地震带,穿越6处褶皱和12条大断层破碎带及软弱炭质板岩地层,高地应力集中、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活动强烈,极易发生大变形,施工难度极大,安全风险极高,是国内外公路隧道建设中极为罕见的世界性难题。

该隧道设计分为进口段、中段、出口段施工,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承建出口段双线长11公里,最高海拔3252米,最大埋深约629米,均为五级围岩,属极高地应力区,是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施工前期,勘察设计及工程施工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很难预测围岩变形的变化规律。木寨岭隧道围岩最高受压达38.38兆帕,施工中多次出现大变形,单日变形量可达百毫米以上,隧道顶部搭设拱架用不了几天,就能变形扭成麻花状。

掌子面钻孔作业

“相当于在豆腐渣中打隧道。”项目负责人陈文渊介绍。即使小心翼翼掘进和支护紧跟,支护结构也难以支撑周围岩石的形变,初期支护频频开裂、掉块,甚至出现喷射混凝土的情况,变形折断的支撑钢架需频繁拆换,花费数天掘进几米的隧道又被泥浆、碎石填回,施工难度突破了地下工程界所遵从的理论和认知水平,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施工难度最大的公路隧道之一。

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以及海拔高、植被少、氧气稀薄等艰苦的施工作业环境,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项目部与建设、设计单位积极沟通,在工地现场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打破传统施工方法,引进中国科学院何满潮院士团队的NPR锚索施工工艺,在隧道中进行锚索支护试验探索,实现支护由被动变为主动,为隧道成功套上“紧箍咒”,有效抑制了隧道大变形,成功破解木寨岭隧道施工技术难题。

同时,他们应用“四新”技术,使用大型悬臂掘进机、多功能挂布台车、多功能钻机、轻质玻璃钢逃生管道、三维激光断面扫描等先进设备和技术,有效提高了围岩整体稳定性,确保了施工安全质量,提升了施工效率,为隧道顺利贯通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NPR锚索施工工艺已在木寨岭隧道成功推广,彻底扭转了前期频繁换拱、资源浪费、进度缓慢的被动局面。

隧道正线

该公司承建的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岭隧道出口段分为4次阶段性贯通。此次木寨岭隧道左线3号斜井掘进至分界里程、右线2号斜井至3号斜井的顺利贯通,标志着该标段掘进施工任务全部完成,实现了隧道出口段的全部贯通,为木寨岭隧道整体贯通及渭武高速公路全线早日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渭武高速公路主线全长243.5公里,北接在建的临洮至渭源高速公路、已建成的兰州至临洮高速公路,南接已建成的武都至罐子沟高速公路,是兰州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G75)甘肃境内的重要组成路段,甘肃省通达四川、重庆、贵州等出海通道的重要南出口公路,也是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间最便捷的交通要道。渭武高速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推动沿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助力甘肃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发展跃上新台阶。

编辑:小鹿

行业数据 更多